专利或将成为可穿戴市场的下一个“杀手锏”!

日前,倍受瞩目的AppleWatch正式发布了。AppleWatch是否成为可穿戴市场中的“杀手级”产品,业界专家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从运动手环到谷歌眼镜,再到苹果、华为、百度、360、小米等诸多“高富帅”巨头投入,让整个可穿戴设备行业越发“热闹”。然而,国内可穿戴设备的厂商,多为新创公司和小公司是不争的事实。如何搏杀出一片天空,是更多可穿戴企业面临的问题。

2014年3月,咕咚网和百度云合作的咕咚手环获得B轮6000万人民币融资,据PatSnap全球专利数据库显示,咕咚网早在2010年就开始了穿戴式设备、智能手环相关专利的申请,截止目前一共26件。4月,邦讯技术披露以2.4亿元收购厦门市凌拓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其中凌拓通信科技的专利已经有储备21件。无独有偶,微软斥资1.5亿美元从OsterhoutIP购得可穿戴专利。而2015年Apple Watch 18K镀金版最高售价达126800元,与专利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解读2013年6月苹果获得的技术专利(US20140361670A1),可以看到苹果所使用的18K镀金工艺运用了一种与市面普遍工艺不同的全新专利工艺。

针对智能眼镜领域的专利技术布局情况,专利数据十分有利于企业了解技术趋势,分析竞品的技术情报使用。在高新技术应用普及的可穿戴行业,未来遭遇专利诉讼将是可以预见的现实。作为创新创业企业,应该提前做好自身的专利布局,借助专利数据服务于企业的创新研发、产品保护以及未来企业的商业经营。已经发生的融资案例、诉讼案例、收购案例,足以说明专利也是企业提升资产价值的“杀手锏”。

智能穿戴将成为下一个技术创新的新战场,国际科学巨头已蠢蠢欲动。企业除了拼技术的硬实力,越来越多依靠专利布局来抢夺市场份额,来自斯坦福大学的一份报告显示,过去两年里全球公司花在专利诉讼和专利收购上的总金额高达200亿美元,相当于8个火星探测车项目的开支。而蔓延全球的专利诉讼战火也透露出一个信号:专利布局成为企业争夺市场、遏制竞争对手、防守或进攻的强有力的武器!

面对国际巨头的专利布局,中国的中小企业很容易踏入专利的“雷区”。数据显示,我国有60%的出口企业遭遇过国外的专利技术壁垒。对此,中国企业的出路只有三条:要么和解,支付许可费;要么迎战,卷入马拉松官司;要么回避,主动退出市场。因此,中国企业在进行核心技术的研究和积累的同时,也要对核心技术进行专利布局,在其周围申请一定数量的辅助专利,形成有利的专利组合。另外,为了避免“踩雷”,还要系统地进行专利检索、分析规划,充分了解、分析竞争对手和潜在对手的专利布局以确定自己的技术发展方向和进行专利储备。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