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谷歌眼镜开始,可穿戴设备成为新时尚的代表;而苹果手表的强势来袭,更是掀起了可穿戴设备的新浪潮。据悉,尽管曾多次出言讽刺苹果手表,但瑞士手表制造商斯沃琪旗下多个品牌正在进入可穿戴领域,最新宣布出品智能手表的是该集团旗下高端品牌IWC万国表。
当前,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眼镜等可穿戴设备已从概念转化为产品,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作为继手机之后的新一批IT浪潮,可穿戴设备显示出强劲的市场潜力。业内人士认为,如何解决目前可穿戴设备尚缺乏行业和产品标准的问题,是释放这一蓝海市场的关键点。
可穿戴设备市场蓝图初显
从智能手环、智能腕表到智能贴片、健康感知服装等,谷歌、苹果、三星、小米、华为等公司都相继推出了自己的产品。随着消费者对新式交互方式的热情日益高涨,以及对新技术产品的向往,可穿戴设备的市场潜力巨大。据一些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13年可穿戴设备的全球出货量为970万台,而2014年达到2200万台,且预计2018年将可能达到1.35亿台左右。
德国莱茵TUV大中华区电子电气产品服务部技术支持与研发副总经理杨佳劼认为,对于智能可穿戴产业而言,2007-2015年属于探索阶段,软件平台、数据库等还不够成熟;2016-2018年将是市场启动期,随着大数据和生态圈的逐渐成长,智能可穿戴产品使用起来将更方便;而2019-2021年预计会成为高速发展期,在此之后市场可能趋于稳定。
中国赛宝实验室软件评测中心主任杨春晖提出,智能可穿戴的出现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机遇,传统企业除了迎来“互联网+”之外,也正迎来“智能+”。在当下物物相连的时代,可穿戴产品将成为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实际上,可穿戴设备的应用没有极限。可穿戴技术最初的应用是在健身行业,但你绝对想不到,1984年卡西欧发布的数据库计算器手表就是这一技术最初的应用。如果要界定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可穿戴技术产品,那么就要数2008年出品的FitBit。而让可穿戴变成一个行业热点的是2012年早些时候NikeFuel手环的出现。之后的三年,投资者们纷纷在可穿戴行业中努力寻找投资硬件和软件的机会。
概念火热但产品参差不齐
尽管智能设备的概念炒得很火,市场上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产品设计得也足够炫酷,但真正的好产品并不多。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行业标准,产品参差不齐,在安全隐私方面也没有一个通用的标准让用户放心使用。
杨佳劼指出,充电速度、工业设计、数据采集与传输、传感器的精确度等都是很难解决的问题。“由于缺乏强制性标准和市场法律法规要求对可穿戴设备进行规范,很多几十元甚至十几元的产品也自称是智能可穿戴。”
业内人士表示,智能可穿戴设备首先不能影响人体健康,电池必须安全且不影响其他电子设备的使用。例如,一些低价手环采用的塑胶料较便宜,其中的有害物质是否得到管控有待证实。此外,手环的生产过程是否环境友好、是否采用可循环材料、是否对医疗器材造成电磁干扰等都还没有具体标准。可用性方面,如传感器的精准度、实现互联互通、保障信息安全都是行业的努力方向。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创新中心总监蔡宇航表示,虽然健康才是可穿戴产品最本质的追求,但现在整个产业界还不具备基础健康的检测功能,甚至连最基础的运动心率的精准测量基本还做不到。
由于可穿戴设备是一种新形态,很多方面尚未形成标准,导致在安全方面带来一些风险。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金福伟举例分析道,如果给一个可穿戴设备增加很多功能,该设备可能会发热。“比如,IWatch被太阳晒过后会怎样,就没有办法对厂商提出安全设计指南,而这可能会对消费者带来一些安全风险。
中国可穿戴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杨昕提出,可穿戴设备在应用中的最大风险是标准问题。比如,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形态还很难适应当前的医疗体系标准,无论是做方法论还是做测试方法,都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很多人说其可穿戴设备可以测血压、血氧、心率甚至血糖,实际上这些绝大多数都不符合医疗体系的要求。”
标准化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标准可以为可穿戴行业建立基准线,规范行业形成健康发展,以防良莠不齐,同时可促进实现互联互通,有助产品发展。对于用户来说,产品的技术指标、安全指标等则是一个指导性的“指南”。此外,行业监督也需要一个基准。杨春晖表示,标准一旦形成,产品的研发、生产等可以向标准“看齐”,同时有利于区别产品质量。“既要保证有个基准,也要把产品的优劣分出来。”
为促进可穿戴设备的使用达到安全、健康、有效,杨佳劼提出,可穿戴认证标准需涉及化学检测、电池寿命、电池与整机的安全、适用性、软件与信息安全评估、感应器精准度评估和无线技术认证检测评估等七大评估方向。
首先,形成产业联盟、产学研合作是制定有效标准的实现路径。“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大学达成合作,共同制定一些标准,包括产品精准度方面的评估需要多少个模型,多少人参与等。”杨佳劼表示。
其次,关注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的结合。可穿戴设备进行数据采集后的传输过程需要无线技术,而无线传输需要遵从相关规定,如功率不可过大。不管从医疗角度还是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可穿戴设备与物联网、大数据在将来都有紧密的合作。
第三,“以人为本”制定标准,保持痛点思维。第三方认证机构可通过用户的产品试用做痛点分析,关注电商网站上电子消费市场的星级评定就是方法之一。“例如很多人在亚马逊网站上评价一款可穿戴产品,通过分析可以得出‘经常死机’‘互联不畅’‘表带容易断裂’‘不容易穿戴’等产品问题。”杨佳劼指出,制定标准需要针对的四大痛点有软件检测、电池检测、适用性检测和用户使用的痛点调查。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