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当今手机泛滥,但因受制于便携,功能上已接近极限、无法突破,可穿戴设备取而代之的时代不远了。无独有偶,将于美国当地时间5月28日至29日在旧金山举行的2015年谷歌I/O开发者大会已吸引人们狂热关注,其中一大因素就是对新的可穿戴设备的猜测和期待,是智能手表,还是搭载Intel芯片的新版谷歌眼镜?
一提起可穿戴设备,人们的脑海里往往首先会浮现Watch、GoogleFit等“高大上”的物件,然后下意识地捂住自己的口袋,几千到上万元售价,性能不知道有多好,价格倒是不便宜!
说实话,东西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炫的。酷,不等于价格“高高在上”,市场上有不少可穿戴设备既实用又亲民,像多功能智能手环,国产的也就几百上千块钱。
俗话说,除了健康是自己的,其它无非是身外物。眼下,以健康和运动为主题的可穿戴设备,在技术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之前,注定是IT市场的宠儿。最近,一家知名调研机构发布报告称,到2020年全球智能手环市场这块“蛋糕”将从2014年的20亿美元增至41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5%。报告还提到,目前1/5的美国人拥有某种类型的可穿戴设备,有82%的用户认为,可穿戴设备一项重要益处是让医疗保健变得更方便。
在国内,健康类可穿戴设备眼下已近150款,可选择余地不小。依笔者之见,选适合自己的好过盲目“追星”。比如,老年朋友可以选择操作简便、物美价廉的小米手环。中年朋友不妨看看不久前上市的华为手环B2,它既有商务气息,又能显示时间、追踪运动、监测睡眠等,还是分体式设计,手环主体取下来就是一部带屏幕的蓝牙耳机。而乐心的BonBon是目前第一款直接将服务嫁接在微信公众平台的智能穿戴设备,更适合年轻人。
其实,可穿戴设备的技术研发至今仍在“拓荒”阶段,Watch虽说不“青涩”,却算不上“成熟”,消费者“赶潮”不一定非攀高枝。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