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设备市场起飞的关键: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可穿戴技术市场要起飞的关键是当人们愿意戴上这些装置,而不是像现在的状况--几乎都是技术“穿”在人们身上。现在已经有了广泛的用户参与其中,从卫星导航公司到主流消费性电子大厂都在市场兜售可穿戴电子产品。在过去的3年间,可穿戴产业历经了一段激烈角逐的时期,并见证了许多繁荣与萧条。

在某种程度上,可穿戴技术的发展被消费性电子业者所驱动,这是由于智慧型设备和平板电脑市场趋于饱和,消费性电子厂商必须找到下一个“大事”。然而,可穿戴装置仍然是刚萌芽的产业,且市场机会比及时销售更为重要,更何况业者须持续推出新产品,直到他们找到真正“对的”产品。

对于概念新颖的可穿戴产品,厂商推出的第一款产品就想要切合市场,这其实是相当困难的。以Google Glass举例,该产品已被证明是一个失败的开始,但它仍是一个在Google实验室离“死”有点距离的概念。

消费者希望能够连线—最好不用随身携带笨重的东西—但是可穿戴技术还没在那儿。例如,许多健身带的配戴者对于每天要为他们的装置充电感到疲倦,且只要侦测一次,他们就可以从健身带提供的数据充分了解所需的资讯。再者,手机有往配备大显示器移动的趋势—有些是消费者所期望的,但这并不表示消费者想在手腕上戴上一个小很多的硬性显示器。陪审团—也就是消费者们—似乎没有被说服这是一个可行的模式。

此外,传统电子产业目前的做法把自己绑死:快速商品化,再眼看着利润迅速被压低。事实上,所有类型的消费性可穿戴装置的详细参考设计,都可以在网路上找到,元件制造商在全球提供这类讯息是作为一种销售手段,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其产品阵列,以显示他们可以提供各种元件类型。

可穿戴技术发展蓝图

大多数的可用装置都利用设计给手机的元件平台进入可穿戴产品,如下图所示。因此,对消费者来说,今天可穿戴产品可满足各种使用的条件,并不是太大的惊喜。

可穿戴装置以多手机元件平台开发

未来会有很大的不同,因为将涉及新型电子元件的使用—即薄、固形、可弯曲(柔性)、无形、分散式,以及交织整合(Textile-integrated)元件,这些元件才刚从实验室出现。

例如,可弯曲电池已经被Estee Lauder、BioBliss等公司采用,为美肤贴片带来进入市场的动力,由此种电池施加电压在皮肤上,可打开毛细孔,使化妆品成分被肌肤吸收的速度较无电源产品快10倍;用于抗皱处理时,该应用将不太适合采用较厚、硬性的钮扣型电池。然后再报导三星(Samsung)、乐金化学(LG Chem)和苹果(Apple)在过去几年里都开始研发或收购可弯曲、薄膜电池技术就不太令人感到惊讶了,因为这些公司都试图从笨重、硬式电池的束缚中解脱。

在过去的50年中,电池技术的发展已远远的落后多数其他形式的运算制程进展,而可穿戴装置强势插入,迫使电池技术需要进一步升级。这推动能量收集系统的发展,包括材料间的摩擦收集摩擦能量,如在运动中获得的电力,或是压电式猎能器(Piezoelectric Harvester)。

许多类型的可弯曲和印刷式感测器也正在开发中。不同于离散式感测器,这些可以是分布式的,并可服贴于监视器和穿戴者身上,其用途的一个例子就是,用非侵入式的方式统计健康相关数据。的确,“不起眼”的电力美肤贴片正在被开发去感测是否需要用药,若需要,即释放药物分子。可弯曲感测器将有助于克服配戴时,不舒适的问题,这可能是让穿戴者愿意长时间贴着贴片的一个方法。

下世代的可穿戴感测器正出现。这包括加在衣物的可灵活延伸压力感测器;用于量测身理资讯,如浓度和温度的皮肤贴片感测器,以及干燥电极的新材料,使身体的电气测量能以舒适、可靠的方式进行。这些感测器的区别在于,它们是从头开始被设计以合乎可穿戴装置的需求,具有适当的外型、材料特性、功耗与寿命。

再来就是交织整合电气和电子产品,这类设备已经上市,包括Mimo婴儿监视器,其特性是交织整合电子可以下水清洗。

由于上述所有因素的结果,在未来10年,可穿戴技术的市场将成长三倍,从现在的24亿美元成长至2025年的72亿美元(此增长主要来自既有的装置,如耳机),且现在和未来几年,许多创新的技术都将变得真正可用。同时,市场仍会继续有繁荣和萧条的可穿戴“小玩意”制造商存在,赢家将会是技术创新且将上述新元件整合至产品内的制造商。当人们愿意穿着它时,可穿戴技术将起飞,而不是技术穿在人们身上,即使现在几乎是如此。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