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拦路虎”咬住可穿戴行业喉咙

日前,美国调查公司IDC发布预测称,2015年全球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出货量将达到7610万台,比2014年约增长160%。整个可穿戴行业生机盎然,其背后却存在诸多难题阻碍发展。

同质化难题

可穿戴行业早期所展现出的市场前景引发无数创业者和巨头的涌入,而到整个产业颇具规模之后,技术创新受阻、硬件设计趋同,同质化已不可避免。在外界纷纷以“鸡肋”形容智能硬件的情况下,可穿戴的时尚化、跨界以及利基市场成了突破口。

Apple Watch把可穿戴设备带进了时尚的大门,但对多数国内可穿戴产品来说,所谓的时尚元素仅仅停留在颜色和形式上。从ISUX发布的《2015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来看,61%的用户对可穿戴产品的要求是外观时尚大方,产品实用性低却成了可穿戴用户高流失率的主因。

据业内人士介绍,一般来说,跨界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以饰品乃至奢侈品为载体,比如智能手镯、智能戒指等;二是把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假借于普通物品上,类似于智能鞋子、智能耳机、智能T恤等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可穿戴设备的功能单一和产品鸡肋,如今仍仅应用于运动等领域。

多数瞄准利基市场的可穿戴产品集中在儿童市场,实际情况却差强人意。

不管是时尚、跨界还是利基市场,都不过是可穿戴的横向发展。一个既定的事实是,早期做智能手环的创业者已死亡过半。有业内人士称,糟糕的市场环境和巨头的挤压让技术创新成效甚微,可穿戴的同质化问题短时间内无解。

网络拥堵

据悉,穿戴式设备的巨大潜能主要依靠它们获得并生成的海量数据。目前,研究人员和技术开发人员正在着力解决这两个问题: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将数据输入和输出以及保证所有信息的安全。

目前,包括汽车到烤面包机等在内的设备都已联网,对带宽的需求让整个互联网系统不堪重负。仅仅去年,就有大约5亿台新设备开始通过手机无线通讯,与5年前相比,移动网络的拥堵程度增加了25倍。

据网络技术公司思科的数据显示,到2014年年底,全球移动数据的流量为25亿GB/月。其中,全球1亿台左右的穿戴式设备每月产生1500GB的数据流量,到2019年,这一数据可能会增加5倍。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电子工程系教授罗伯特·希斯表示,这些设备汹涌而来,而且,有越来越多人开始佩戴数据流量非常大的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头盔,未来很有可能造成网络拥堵,特别是对非常重要的网络产生威胁。

数据不安全

穿戴式设备的出现还导致新的安全问题——从极度私人数据的滥用到追踪人的活动来恶意攻击他们网络行动的涌现等。

如今,针对可穿戴设备追踪器的攻击事件层出不穷。有业内人士指出,可穿戴设备中的运动传感器是存在漏洞的,“‘Smartwatch传感器泄漏’作为一个应用程序,可以隐藏在一个计步器之中,还能够从用户的电子邮件、其他的机密文件、以及搜索和查询记录中收集各种数据信息。”

也有相关安全研究人员表示,可穿戴设备可以与人体进行链接,然后将用户身体的各种状态参数可视化地呈现给用户,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这些数据也很有可能侵犯了用户的个人隐私。

公众对于数据安全和隐私泄露的担忧是穿戴式设备革命面临的一个关键的“拦路虎”。有调查表明,用户担心这些设备会侵犯他们的隐私,并将一些重要的数据泄露给商业机构。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