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仍然记得第一次看到微软手环实物的时候,那个傻大粗的样子确实是吓到了自己。在可穿戴硬件普遍都在追求更加流畅舒适能够融入生活的设计的时候,是什么给予了微软勇气能够设计出这一款多少都有几分笨拙意味的产品呢?直到把这只手环带到手上,感受那种应该更加适合欧美人的尺寸和感受,听着同事说“这只手环基本上是拿来记录运动和身体数据的虽然它也有信息推送的功能”,笔者仿佛想明白了什么。
可能微软手环相较于Android Wear(当时Apple Watch仍未推出)来说,更加想强调自己在健康方面的专业性,这从配套的Microsoft Health(当时只有Win8版本)就能够看得出来。既然在信息推送方面没有突破,当成下一代智能中心也还没够资本,那么专心地功能化和角色化自己,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接下来的故事大家可能也已经关注到,微软手环的销量其实相当不错,这款集众多功能技术于一身的设备的确充分展示了微软自家健康平台的能力,所以受到了相当一部分运动爱好者的欢迎。就算要因为这款手环再买一台Windows Phone,但是Windows Phone在较为低廉的售价已经能够带来不错的体验,也使得用户能够心甘情愿地买单。在逐渐红海的可穿戴设备市场中,微软专心一致的做法其实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而到了本年度的微软新品发布会上,在智能生活概念愈发普及深入的当下,微软手环当然得到了当之无愧的升级。于是我们看到了弧形屏幕带来更加贴合手型的佩戴感受因此也终于不会有“这傻大粗为什么会那么咯手”的感觉,更富有金属感的造型也让微软手环真的能够作为一款日常使用的手环。至于在硬件性能上的升级,也遵循了其一贯以来作为微软自家健康平台展示者的定位,这也是术业有专攻的一种突出表现。也许什么时候能够真正成为医疗器械等级的智能产品也不一定呢,笔者在看发布会的时候是这样想的。
只是在介绍微软手环功能的最后,我们可以发现微软早就拉上了一堆互联网公司,试图通过跨界合作来吸引更多消费者,特别是那些主要关注信息推送功能的用户的注意,其重点程度并不亚于支持三大平台之后。更突出的是,微软在手环中内置了Uber、Subway、Twitter和星巴克四个应用,不禁让笔者想问一句微软,这是在演的哪一出?
是什么动摇了微软这份专注的心思,还是说微软从来都没想过“很专注地”只关注于运动测量的方面呢?就Microsoft Health软件的功能,以及配合微软手环二代在微软硬件设备上的数据流转性来说,仍然可以肯定微软旗下的可穿戴设备照旧是以实用性出发,无论是微软手环强调的身体监测,还是HoloLens对于各方面内容呈现的方式革新,都是出于这样的思路。更何况连XBOX ONE这样的游戏主机都在游戏内容中加入大量和锻炼/身体健康有关的内容,微软的智能健康之路并不会那么容易就此止步或者退居二线。
然而既然微软已经相当明晰自己在可穿戴设备发展上的路线,那为什么还要和这些巨头合作呢?只能说微软加入这些功能,是看着Android Wear和Apple Watch在各自的智能生活规划过程中的广撒网拉入口的行为有所心动,于是也不想错过这个机会,拼凑出一些可用合作伙伴进行合作,最终达到一个输人不输阵的结果,但也仅仅能够这样子了。在笔者看来,微软加入智能生活接口功能,相比起一开始就在考虑这方面的Apple Watch来说,无论是起点还是起步的时间都已经输了。即使新一代的微软手环已经更加适合在日常生活中佩戴,但这并不代表微软手环就是一个适合的智能生活入口。
以微软现在对于智能健康的全盘考虑,可以预测的一种情况是,在未来微软智能设备将会往专业性和易用性结合出发,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健康监测和一件服务,成为智能健康领域中的领头羊。但微软手环是否真的适合作为一个智能生活入口出现,到现在仍然是未知之数。至少从微软手环的发展轨迹来看,做好健康监测提醒功能,要比做智能生活入口/提醒更加重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