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回顾一下历史:2014年9月的苹果秋季发布会上,Apple Watch以“Onemorething”的身份首次进入公众的视野。而Android Wear早在2014年3月19日正式由Google发布,首款搭配Android Wear操作系统的LG G Watch后,摩托罗拉也宣布自家的Android Wear产品Moto 360。
论辈分,Moto 360看似比Apple Watch年长。如今Moto 360已经更新至第二代,并被联想引入了国内市场,而Android Wear更新至了5.1版本,Apple Watch的watch OS也更新至2.0.1版本。
苹果与Android阵营的旗舰机型常常被当作对比的谈资,Apple Watch与Android Wear的代表–第二代Moto 360也自然被当作对比的对象。恰Apple Watch和第二代Moto 360同时在手,不妨将其对比。
Apple Watch与Moto 360的风格可直接用“迥异”两字概括。一个圆润的矩形表盘,另一个趋于传统圆形手表,重量上Moto 360比Apple Watch轻些许。
外观的喜好属个人主观取向,并不是说Moto 360或Apple Watch颜值可通过数据量化,二者外观这里就不再赘述。
成也Digital Crown,败也Digital Crown
Apple Watch最被人赞许的一个设计-Digital Crown(非官方中文译名:数码表冠)。是的,这一设计可谓是颠覆现有智能设备的操作方式,苹果官方称特别在智能手表那般的小屏幕上,在传统手表的表冠(Crown)上赋予更多的操作构想,可以通过其浏览信息、缩放图片且并不会遮挡视线。
实际上,Digital Crown确实能给我们从千篇一律的触控操作方式中带来新的体验,现实体验中Digital Crown的手感以及操控逻辑都能较为简单地理解和掌握。但Digital Crown的某些操作与传统的触控操作模式相冲突,使得用户往往不知何时使用Digital Crown何时该使用触控屏。
除转动Digital Crown以外,按压也是其中的一个操作方式,用以呼出App列表,或者回到时钟表盘。在实际使用中,按压Digital Crown的体验并没那么完美,特别在单指按压时,手表常常会移位,毕竟这枚Digital Crown处于Apple Watch边框的位置,并非在屏幕的同一表面。
总的来说,就个人而言Digital Crown的出现带给用户的便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甚至在不少时候会造成使用上的困扰。而Apple Watch与Android Wear设备的系统操作不同,Apple Watch与iPhone类似依赖按压Digital Crown来完成类似Home键的操。
在这顺便提一下Samsung前段时间发布的Gear S2智能手表,没有Moto 360的窄边框,没有Apple Watch的Digital Crown,但拥有创新的圆形表环,可对手表进行操作且拥有相应的机械和UI反馈。Samsung Gear S2的圆形表环操作方式相对于Apple Watch的Digital Crown,具有更大的操作面积,同一平面的操作也相对Digital Crown更加自然。
而基于Android Wear的Moto 360没有Crown(表冠)这一概念,仅仅一枚按钮用于实现开机、锁屏/解锁。再加上Android Wear以滑动与点击屏幕作为基本的操作方式,系统整体的操作并没有watch OS那般复杂:滑动可呼出App列表、返回当前界面等功能,学习成本相对低些许。
当然第二代Moto 360与Apple Watch一样支持轻轻拍击表盘锁屏的功能,点按屏幕即可唤醒手表,使得Moto 360侧边的按键使用率大大下降,也少了Apple Watch多种操作模式的决裂感。
Watch OS与Android Wear的较量
与其说Apple Watch内在与Moto 360的内在对比,不如说是watch OS与Android Wear的较量。
截至目前为止Apple Watch的watch OS已经更新至2.0.1版本,而Moto 360的Android Wear则更新至5.1.1版本。
在前段时间的国行版第二代Moto 360开箱中,就已介绍了配合国行特制的Android Wear App使用的基本体验。而这一次跟Apple Watch的对比中,我选择了国际通用的Android Wear App,以获得最佳的Android Wear体验。
国行版第二代Moto 360的固件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本地化”,具体体现在将国内无法使用的GoogleNow服务替换为“出门问问”。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出门问问”是集成在国行版第二代Moto 360系统中,并不可通过管理应用的形式将其移除。反正在国内GoogleNow无法正常使用,用“出门问问”来代替也无妨。
在搭配国行特制的Android Wear App使用的前一段时间里,很严重地感到第二代Moto 360更像是一个Android系统上的通知中心,Moto 360真正的价值并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我改用国际版Android Wear的原因。
使用国际版Android Wear App需要Android手机拥有Google服务架构,并在初次连接Moto 360时需要搬来“梯子”,所以在国内想体验完整的Android Wear还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
使用国际版Android Wear App,Moto 360可以把手机上支持Android Wear的App同步到手表上,例如GoogleMaps,JawboneUP客户端,甚至是微信等App,瞬时把原使用的国行版Android Wear App提升至另一个层次。
回看Apple Watch的watch OS,则无需如此复杂。watch OS所提供的绝大多数基本服务都无需搬运所谓的“梯子”,相比在国内使用完整的Android Wear,watch OS就省心了很多。
Android Wear的卡片式界面基本操作为点击和滑动,系统共有三个基本层级:表盘、通知卡片以及应用列表层级。层级之间通过主要通过滑动完成切换,初次上手虽然需要学习,但简单的系统逻辑却非常容易上手。
而watch OS的系统层级则相对较多,除了表盘、应用列表、以及通知栏以外,还拥有一个底部上滑的多页面快捷栏,常用联系人界面等。而操作方式除了点击、滑动以外,屏幕上还有轻触、重压等,别忘了Digital Crown中还拥有旋钮以及按压的操作,增加了学习成本。
Apple Watch拥有较为丰富的第三方App,特别相对目前国内应用少得可怜的Android Wear。
watch OS的应用列表采用的是与蜂巢类似的排列方式,可通过Digital Crown可将整个列表进行缩放,在有限的手表屏幕空间上实现总览,但需要在二维的平面滑动方向寻找到自己想要的App,感觉上却在繁杂的列表中在多了一份凌乱。而Android Wear则是传统的上下向线性滑动,操作、寻找更具定向性,不过并不适合列表内应用过多。
越来越多的第三方App愿意为Apple Watch开发相应的功能,回看Android Wear就稍显冷清。其中watch OS与Android Wear同时拥有的最常用的App非“微信”莫属了。
二者的“微信”App均支持语音发送、语音输入文字和表情输入等功能,Apple Watch还支持朋友圈的浏览。但就UI而言,个人更喜欢Android Wear版的“微信”总体更为活泼,而Apple Watch却相对比较死板。
Apple Watch与Moto 360的性能都并不强,感官上Apple Watch动画过度流畅,但等待时间较长,常常能看到加载中的icon在转动;而Android Wear动画则略显卡顿,但界面间切换速度较快,等待的时间也较短。以上并不说明谁比谁性能强,只是系统上动画、切换速度取舍不同罢了。
有关第二代Moto 360搭配iPhone设备使用,无论是国行或是国际版第二代Moto 360,都无法将Android Wear发挥至最高水平,仅仅可充当一个iOS推送的通知器使用,微信等第三方App几乎无法同步安装联动使用。
圆形是手表,矩形不配为手表?
如果问Apple Watch与Moto 360二者外观,哪款更养眼?或许更多尾巴会投Moto 360一票,原因不外乎是圆形表盘更符合称之为“手表”的特质。
是的,就外观而言,我也会投Moto 360一票。
不过在如此小的一款屏幕下显示更多的内容,是智能手表拥有更高效、更人性化的一个前提条件。特别是在如此小的一块屏幕上,寸土寸金的屏幕空间能否被充分利用就显得非常重要。
圆形的Moto 360实际上就正与其相违背:圆形的屏幕事实上显示的内容,相比矩形的Apple Watch要少上不少,显示的文字内容主要占据着屏幕圆内接正方形,而左右甚至是上方有着不少的像素是并没被加以利用。
而Apple Watch的矩形屏幕,显然更适合目前已经形成习惯的图片和文字排版的显示,利用率相对圆形的Moto 360更高。
依我个人主观,总的来说:Android Wear卡片式界面更精美、watch OS使用效率更高、Android Wear操控逻辑更简洁、watch OS第三方应用更丰富。
请乖乖遵循这点:“每天晚上回家请充电”
Apple Watch和第二代Moto 360一天多的续航时长都不太尽人意,不过Apple Watch略久于第二代Moto 360。这一天多些许的续航表现对于大多数人日常使用而言,与只有一天的续航时长差别并不大。
包括智能手表在内,手表毕竟作为贴身设备,一天内大部分时间都佩戴在手腕上。不像手机那般可随身带上一个移动电源,需要的时候“打上一瓶点滴”,因此以整天为单位的续航尤为重要。Apple Watch和第二代Moto 360即使拥有一天半的续航时长,无法完整支撑第二天的使用的另外半天续航时长也形同虚设。使用Apple Watch或是Moto 360只要记住并乖乖遵循这一点:“每天晚上回家请充电”。
Android设备的通用性同样在Moto 360的充电方式表现出来。Moto 360出厂标配一枚支持Qi无线充电协议底座,同时支持市面上绝大多数的Qi无线充电协议的充电器。
Apple Watch依然使用自家独有的充电方式,标配一根线长2米的磁性充电器,与Apple Watch背部相吸附即可。2米长的充电线看似是苹果为了方便用户充电时操作手表而刻意制造的,不过现实中在充电时人们更不喜欢过于移动手表,而是希望手表安静地呆在桌面上,为什么有功能更齐全的手机不用呢?而相反移动需求需求更大的iPhone、iPad等设备标配的充电线则并没有配备更长的充电线缆(但充电线过长,或多或少造成电传输中的能量损失),或许是苹果将Apple Watch看的太重了。
这是前段时间发生的小插曲:
发生在10月22日早上,刚回到办公室发现苹果已经开始推送watch OS2.0.1版本的更新。手机上完成更新前的准备后,只差最后的安装却卡在了需要连接充电器这一步,即使当时Apple Watch电量仍然剩余98%。
办公室使用Apple Watch的人并不多,却恰无Apple Watch的充电线,无法完成最后一步的更新安装。
一旦习惯了每天晚上为Apple Watch充电一次,就会发现Apple Watch充电线无需随时携带,也不必再家中、工作地点都各配备,充电只需在家中晚上睡觉时完成。但又正是由于如此“习惯”再加上Apple Watch充电器的不通用性,使得在某些突发状况下却只能束手无策。而当天恰公司并没有放置Apple Watch充电器且使用Apple Watch的人也并不多,使得需等待晚上回家后才可对Apple Watch进行更新。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支持Qi无线充电技术的Moto 360身上,那么就容易解决了,毕竟办公室里的无线充电器就有好几个。
智能手表?有点尴尬
说实话,这段时间Apple Watch与第二代Moto 360分别使用下来,我最大的感受竟是可以提高走在街上的几个回头率,多一份跟朋友炫耀的资本。
目前智能手表更像是一个辅助工具,将手机上的功能延伸到智能手表上来:手机接收到推送提示后轻轻抬起手轻瞥一眼,需要时可进行些简单的回复操作;手表的简单导航伴你行走于城市大街小巷间。仅此而已?或许这个答案是“是的”,除修饰和手机简单功能的延伸带来的便利,目前的智能手表定位确实有些许尴尬,它提供用户的是有限的便利,甚至在某些时候会成为负累,为它多操一份心。
Apple Watch、Moto 360二者并不可一分优劣,搭载Android Wear的第二代Moto 360注定与Android设备才能发挥最大的使用效能,而Apple Watch只支持iOS9或以上的iPhone设备,讲究“门当户对”。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