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的市场悄然兴起与快速消退令人唏嘘不已,即便是长期伴随行业发展,作为行业外打杂人员的笔者看来,这其中的缘由是非常值得探讨的,毕竟短时间内智能手环厂商林立到激流勇退快速转型不是当前行业发展的常态。
智能手环市场的兴起不是单纯靠厂商媒体宣传引导就能达成的,根本上还是用户存在相应的需求。一方面智能化市场不断扩大,将传统产品囊括其中,生活智能化程度不断得到提高。而另一方面运动健身尤其是慢跑等有氧运动得到主流人群的认可,并成为人们生活风潮或方式习惯的一部分。
慢跑的兴起加快手环行业的发展
此时人们迫切需要一款运动辅助类智能产品,并且是一款随身携带体积小巧从容应对多种使用环境的智能化产品。之前的产品很难做到均衡的整体表现,智能手环应运而生,那么既然是顺天时得人心,为什么最终落得如此境地?这需要深入系统分析。
当然智能手环是随着整个可穿戴设备大潮而崛起的,也是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产品系列,应用最为广泛,价格最为亲民,普及程度较高的产品之一,当然也是吐槽最为严重的产品线,智能手环的发展历程较为短暂,但在起步阶段确实可以看到极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Nike可谓是手环行业的开国功臣
笔者印象中最早的智能手环产品可以追溯到2012年的NikeFuelBand,当时包括像现在耳熟能详的行业代表厂商Fitbit、Jawboneup、微软智能手环等也推出了自家对未来智能穿戴市场独特见解的产品,几乎是一夜之间智能手环市场从无到有,从崛起到发展。
苹果手表以其长达18小时的续航能力被广大用户关注
在分析之前我们举个例子,以苹果在业界的影响力,每一款产品一经推出基本都注定是单品爆款级别的存在,但苹果手表以其长达18小时的超长续航能力被广大用户关注,即便是苹果官方对续航能力也是三缄其口甚至绝口不提,当然这是几个值得重点吐槽鸡肋功能中的最大缺陷,苹果粉丝早已准备付钱的心理因此发生变化。
笔者想通过苹果手表的例子来证明即便是长久以来站在神坛上的极少数厂商,一旦推出的产品明显影响到了用户日常使用体验,也会因此付出沉重代价,毕竟当前的用户对待消费行为都是非常理智的。使用体验作为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最为看重的方面,是每一个厂商乃至整个行业所必须考虑的。
使用体验作为互联网时代消费行为最为看重的方面
当然这让我们想到一句话:不要误会,我并不是针对你,我的意思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智能手环行业在发轫阶段是如此的美好,用户对其非常看好并给与了很大的发展宽容度,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一步,并不是谁人所为,而是每一家曾涉及其中的厂商都尽力将火车推出了应有的发展轨道。
是的,每一家智能手环厂商都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碰壁反思的机会。毕竟智能穿戴市场崛起速度飞快,唯一能与之抗衡的也就是曾经的智能单车行业,当然智能单车最终不了了之的结局倒是和手环有相似之处。
欲速则不达,在短时间内崛起的新兴市场无疑意味着一片尚待开发前景广阔的蓝海市场,一大堆厂商反应敏捷地挤入到看似美好的市场竞争中,赚快钱的心态体现在每一个厂商的市场策略中。当然快速占领市场份额无可厚非,但前提是产品要真真正正地站得住脚。
每一家智能手环厂商都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碰壁反思的机会
无论是行业巨头还是创业团队,都希望希望借助于新兴市场存在的既有概念快速积累到第一桶金。在市场反馈不及时与应用生态不完善的发展起始阶段,绝大多数厂商想到的并不是再等等,等到产品成熟或者生态完善,生怕落后竞争对手一步,心态就像前方即便是火坑,倒霉的反正不止我一个。
绝大多数厂商都侥幸快速积累到第一桶金
当前的国内手环市场在用户越来越看重运动与健康的时候能够走到这一步也是令人惋惜。在新兴行业面前,大家的起点都是平均的低,都会面临着技术、资源、人才各个方面的挑战,都会疑惑今后的道路怎么走,去往何处。在这种情况下,快速发展必然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样性缺乏的同时为今后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后果埋下了伏笔。
当前的智能手环大多定位于运动检测方向,功能大体相近,价格虽然千差万别,但很难有相应的说服力促使消费者为之买单。与其说这是手环的问题倒不如将责任给到研发厂商自身。不需要什么核心技术,仅是简单的将上游生产商的零配件加以组装并辅以简单的软件加持,一款智能手环就可以推出了。
国外厂商研发设计相对慎重许多
当然手环厂商也知道产品素质的重要性,但手环作为新兴行业在开始阶段毕竟体量狭小。巨头无暇顾及起步阶段带来的短期利益,创业团队又没有实力独立研发设计。更糟糕的是相关产业链厂商也没有及时重视起这片广阔市场,基本都处于观望试探阶段。
前景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纵观这几年智能手环市场的发展历程,使用体验一直是行业整体跨不过去的坎,几年来新产品无数,但貌似没有几家厂商推出耳目一新、令人为之一震的革命性产品。但市场需求仍然存在,在用户群体拉动下,过完冬天的智能手环行业将会迎来下一波的春天,希望到时大家在做好充足准备的同时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