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评测】双十二剁手指南:你应该选购怎么样的智能手表

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这些带着”可穿戴设备“光环的东西全是噱头下的鸡肋货”。但或许又不是。那些让人不屑一顾的表也许真值得尝试,就像当初我们拿到自己的第一部手机。

在所有可穿戴设备中,智能手表是个典型的存在。它不仅能像手环那样满足装饰需求、实现运动与健康检测,还可以置换表盘、接收消息、导航,甚至一句话叫车。它改变了用户的一些习惯。

智能手表众多,下面为大家介绍5款智能手表:Apple Watch、Moto 360、华为智能手表、Ticwatch、Gear S2。它们要么销量高,要么牌子亮,要么功能独特——是最具代表性的5款。

在介绍5款智能手表之前,有必要先对它们使用的智能手表、系统、交互方式做一个基本介绍。

智能手表:智能手表与智能手环最大的不同点便在于其丰富的交互方式和应用,使其可能完成更多事情。运动传感器、心率传感器等手环内置的传感器算是智能手表的标配——这里介绍的5款智能手表都有。智能手表并不是戴在手腕上的智能手机,除了装饰和运动检测功能,其多交互方式及快速、实时的信息都是必要且独有的功能。

操作系统:5款手表使用着Apple Watch OS、Android Wear OS、Tizen OS、Ticwear四款系统。

Apple Watch OS沿袭了iOS以应用为核心的理念,所以我们可以看到Apple Watch的应用界面被设计成“逼死处女座”的密密麻麻的样子。

Android Wear OS以语音交互为核心,其开始的设计理念是“一切都在语音中”,因此,在Android Wear OS最早的版本里我们甚至很难找到应用界面,改版之后应用界面也是单列显示。

另外,中国版Android Wear与国际版的不同,使用了出门问问的语音搜索服务。由于Android Wear的核心服务“Google Now”无法在国内正常使用,谷歌Android Wear便和“出门问问”合作,推出了“中国版Android Wear”。所有在国内上市的Android Wear智能手表都将使用出门问问语音搜索服务。

Tizen是英特尔与三星联手设计的操作系统,是这四种系统中唯一的一个开源系统(由于一些原因,Android Wear没有像Android那样开源)。对于开发者来说,Tizen最大的特点是跨平台性——可运行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车载信息系统和智能电视。但对于用户来说,跨平台不再是特点,Tizen相比其它三个系统没有特别突出的亮点。

Ticwear OS由Android改造而来,结合了Apple Watch OS与Android Wear OS的理念,既有良好的语音交互也有良好的应用界面。Ticwear的设计人员将这种多交互方式结合、卡片信息、多线程、四个方向快捷进入应用入口的UI界面称为Cubic UI(多维度UI)。

交互方式:智能手表屏幕很小,一根手指就能掩盖大半。因此,智能手表不能再模仿智能手机,以触控为主要交互方式了。于是,Android Wear、Ticwear系统选择了语音为主要交互方式,可分别以“你好,安卓”和“你好,问问”唤出语音服务。也有了Apple Watch可转动的数码表冠,Gear S2可选择应用的旋转表盘,Ticwatch可滑动菜单并可实现细微调节的“挠挠”。

另外,Apple Watch OS、Android Wear OS、Tizen OS、Ticwear下的5款手表配合都有着抬手亮屏的功能,并分别有一些独特的手势功能,比如Ticwatch的摇摇功能,摇晃手腕儿即可和附近用户交换名片或更换表盘。

Apple Watch:

Apple Watch是一款搭载了由iOS定制系统的方形智能手表,38mm和42mm两个尺寸,主要的交互方式是“触屏、语音、手势、数码表冠”。Apple Watch有运动、标准、奢华三个版本,售价从2588到88800不等,主要的不同点是表带材质、表身材质。Apple Watch可快速拆换表带,右侧是按键和可转动的数码表冠。

Apple Watch最大的特点便是方形的表盘和对机械表材质的承袭。

这5款智能手表中,只有Apple使用了方形表盘。虽然有些用户不喜欢,但是这种“各有所爱”的设计应该谈不上好坏。重点是,方形的设计使得Apple Watch戴在手腕上更易被区分。

Apple Watch的背身使用了氧化锆陶瓷材料,三个版本分别使用了铝合金、不锈钢、18K金表壳。可以看到,Apple Watch专门设计的“奢华版”使用了机械表使用的陶瓷以及高档机械表的金表壳。但是Apple Watch仍然是一款电子消费品,尤其是OLED显示屏寿命很短——传给下一代是不大可能了。

Apple Watch最大的缺点就是学习成本太高。与iPhone的配对,数码表冠的使用,尤其是那“逼死处女座”的应用界面都需要一定学习时间。仅是完成最初的设置,就可能花费你一个小时的时间。另外,Apple Watch是只属于iOS设备的配件,价格也是5款手表中最贵的。

  Moto 360:

Moto 360已经发布了两代智能手表。

Moto 360一代是搭载了Android Wear系统(无法在国内正常使用)的圆形智能手表,屏幕有黑下巴,表带不易拆换。很多国内用户在购买之后首先做的事情是刷Ticwear系统。

Moto 360新一代是第一款搭载“中国版Android Wear”系统的智能手表,有38mm、42mm两个尺寸。仍然保留着黑下巴,表带可快速拆卸。

Moto 360新一代最大的特点是仿照冰球设计表身,很多用户称其颜值高。

不过,Moto 360新一代最大的缺点是国行版配套的Android Wear本土化服务不足。Moto 360新一代刚发售的时候,应用商店里没有一款是给手表使用的应用。

  Ticwatch:

Ticwatch是一款搭载了自家Ticwear系统的圆形智能手表,主要的交互方式是“语音、触屏、手势、挠挠”四种,表冠辅助。Ticwatch较早使用表耳掩藏显示屏上无法折叠的电路板,因此没有Moto 360那被用户吐槽的黑下巴,也没有像LG G Watch那样包住外圈表盘降低屏占比。

Ticwatch的最大特点是挠挠交互及本地化中文语音搜索服务。

用户可以通过滑动、点击表身右侧触摸条实现放大、缩小、菜单选择等操作。“挠挠”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精细化操作,让屏幕上某个特定的物体实现特定的动作,比如让屏幕上很小的一个地球转动,这些是触控、语音、手势的操作方式无法良好实现的。

Ticwatch与国内近百家生活服务类公司合作,用户只要抬手对手表说出“你好问问”,即可轻松唤起语音界面实现相关服务,比如滴滴出行、导航、找饭馆——这一点,或许连Apple Watch都望尘莫及。另外,出门问问有成套且独立的中文语音搜索技术。这被谷歌认可,并被使用在中国版Android Wear上面。最后,Ticwatch使用的技术和系统都是出门问问自己的——这一点与Apple Watch一样,可以实现最好的系统优化。

对于希望首次尝试智能手表的用户来说,Ticwatch这款手边很不错。因为Ticwatch是这几款手表中价格最低的,是新一代Moto 360的一半。但Ticwatch的功能却没有因为低价而减少,这使其成为几款手表中性价比最高的。

  华为智能手表:

华为智能手表(HUAWEI Watch)是第二款搭载了中国版Android Wear的圆形智能手表,表盘尺寸为42mm。官方提供了黑色平尾真皮、不锈钢编织、棕色鳄鱼纹真皮三种表带。使用了和Ticwatch一样的方式掩藏电路板,因此没有Moto 360的黑下巴。

华为手表的特点就是特点并不明显。它搭载的系统与Moto 360一致,没有特别的交互方式——从软件和交互方式上都没有特别的地方,那么硬件呢?处理器、电池等等,华为手表都没有特别亮眼的到底。颜值呢?刚在国内上市,是否能得到Moto 360的高颜值评价暂不好说。

华为手表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定价。华为通过很多种方式提升品牌形象,比如华为手表就找了超模Karlie Kloss。但是,比Moto 360贵,与 Apple Watch sport价格相当,在这种尴尬的定位下,是否会有人买?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Gear S2:

Gear S2是一款搭载了自家Tizen系统的圆形智能手表,主要的交互方式是“按键、触屏、手势、旋转表盘”四种,S Voice辅助。手表右侧的两个按键分别是返回键和Home键,屏幕是一块分辨率360*360、302ppi的圆形OLED屏。

Gear S2最大的两个特点便是它的Tizen OS和旋转表盘。

Gear S2搭载的Tizen OS很小众,应用数量少,因此可玩性差。不过Gear S2自带的App基本涵盖了日常所可能用到的各种应用,如地图、S Voice、天气、音乐播放器等。

Gear S2独特的旋转表盘承袭了机械手表的阻尼感,用户可以通过旋转表盘选择应用,不过仍要通过触摸屏幕进入应用,操作连贯性不足。

Gear S2最大的缺点并不是应用少、可玩性不够,而是没有良好的中文语音服务。Gear S2虽然自带了三星自家的语音服务“S Voice”,但无法如Android Wear系统那样用语音唤醒,且“中文语音”服务效果比Siri差一些。

总的来说,如果你想有一款代表身份象征的智能手表,那么高颜值的Moto 360以及独特的Apple Watch可以是你考虑的——怎么选,取决于你喜欢的表盘是圆形还是方形,手机系统是Android还是iOS。如果你想尝试适用智能手表,那么高性价比的Ticwatch是你的不二之选——获得苹果MFI认证的Ticwatch对iOS设备的支持也很不错。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