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沉寂了一段时间的可穿戴设备厂商bong 连续推出了两款重磅的产品。
并没有触摸屏完全依靠手势操控的智能手表bong X2 和支持各类运动模式识别的心率智能手环 bong 2s。手环拥有小米手环所不具备的更精准的运动模式识别,价格同样是 99 元。
bong 的创始人顾大宇在个人公众号上面发了一篇《再战小米》。很多公司都喜欢树个靶子然后打两下,显得自己有些厉害。但是 bong 和那些用着不高明营销手段的公司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一个在华米发布手环之前就开始做手环,到今天仍然在做手表、做手环并且出货量不小,有着一批忠实粉丝的企业。自然同嘴巴上喊着秒杀魅族打倒小米的奇怪厂商有着不同之处。
近日,bong 的创始人顾大宇接受了我的采访,诉说他再战小米的底气在哪。
创业者应以创新为己任
“bong 的品牌文化已经初步建立起来了,在消费者眼中,小米的产品是相对保守的,而 bong 的产品是充满了创新精神的。”
这是 dayu 对于 bong 与小米之间区别的认知,从产品层面来看,华米尽管也成立了一段时间了,对于一个拥有小米的资本与渠道支持的厂商,它的腕部设备产品线显得有些简单,除了小米手环和小米手环光感版,还有设计很精美的 Amazfit,这些产品似乎少了一些极客范,一直被业界疯传的小米手表则始终不见踪影,总让人有希望落空的感觉。
bong,一个成立两年的初创企业,已经发布了自己的第三代手环和第二代手表,而他们的手表产品差异巨大,改进可以说是跨越式的,bong 的产品和竞品相比有着明显的差异,且不论这些差异是好是坏。
“我其实很替华米感到惋惜,它们的资源那么好,但是做的产品非常保守。”
与华米的保守对应的是 bong 的大胆,bong X2 手表带有彩色水墨屏,却没有配备触摸屏。而其第一代手表 bong XX 则显得更加非主流,其显示功能依靠的是点阵 LED。
bong 自身产品迭代变化非常的大,很难想像这些迥异的产品出自同一个公司之手,用 dayu 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发育地比较快。
发布 bong X2 的同时 bong 还发布了自己的手表 OS——XOS,dayu 认为这个 OS 是 bong 在探索穿戴设备的交互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之后的迭代将会基于这个操作系统。bong 虽然年轻,但是承担着腕部设备创新的任务,这是它不同于华米的地方。
“对于创业者来说,渠道营销固然重要,但是创造力才是最根本的,只做一个普通的商人是没有意义的,贩卖保守的产品,很难给这个业界,给消费者带来惊喜。”
dayu 的创新也曾遭受一些非议。有很多人并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 bong 就是在华米的压力之下慌不择路,强行制造差异。
他很理解这种说法,他坦承地表示 bong X2 的某些设计确实十分大胆,在开发的过程中团队内部其实也是压力重重,但是他相信这些创新最终会被大家接受。最初 iPhone 发布时没有键盘按键也让很多人难过,但是现在,键盘已经成为历史。
比时代领先一步,是先进,比时代领先三步,就是先烈了。bong 的前几款产品销量都不俗,但是这次会不会一不留神成为先烈,还真不好说。不过 dayu 倒是对自己的产品非常有自信。
这自信源自于 bong 团队的一个管理方法——把创新量化。
bong 的动力源于创造力
对于 bong 团队来说,创造力是整个团队最核心的团队文化。但是创造力本身又是一个很虚的概念,为了让 bong 能够顺利的走下去,dayu 尝试把创造力分为了两个步骤。
第一步叫回归本质,回归本质的含义就是先不考虑别人怎么做,回顾最本质的需求。用户是需要在怎么样的场景下完成怎么样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意味着设备需要展示什么样的信息,从使用场景则可以判断出交互方式上有着怎么样的限制。
第二部叫做打破常规,看看竞品用了什么方法,这个方法是能够满足用户的本质需求吗?如果不能就自然不能犯相同的错误,如果能满足,则需要思考这方法是不是真的是最优解,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在 bong 的团队之中,这样的工作方法渗透到了方方面面。
“在我们公司,就算是行政去买点心,也要考虑为什么买点心,是为了缓解大家的疲劳,还是为了庆祝某个员工的生日?”
这个思考方式其实和埃隆 马斯克提出来的第一性原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和某些日企提出的 “多问几个为什么” 也有一些相似。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接触过这样的思考方式,但是能像 bong 这样把这种思考方式应用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日复一日的团队实在是少之又少,这种坚持是 bong 团队不断前进的原动力,让他们产生了对腕部设备的独特理解,琢磨出了不同于别家的交互方式。
在琢磨出怎么做之后,bong 的团队就要着手于做出来。
“在开发 bong X2 的过程中我们团队内部也曾经激烈的讨论过要不要加触摸屏,因为会担心用户不接受,但是最后我们决定不加,因为我们坚信单手手势操作是真正适合腕部设备的交互方式,我们的创意从最本质的需求挖掘出来,根红苗正。”
在 dayu 看来,如果在最初思考的时候就从本质出发,辅以一系列流程把功能确定下来,一个产品就能水到渠成,bong 的每一款产品都是这样诞生的。
对腕部穿戴设备的追本溯源
追本溯源,腕部设备 95% 的使用场景都只是看一眼,如果看一眼推送都需要用手去点击一下,这操作也太冗长了。单手操作才是最适合腕部设备的操作方式。因为腕部设备的出现就是为了解放双手,采用触摸屏,那就等于把用户从手机这个牢笼关入了另一个牢笼。
“很多智能手表的测评视频都是把智能手表放在一个台子上进行测评,这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在实际使用的场景中,需要有一个手带着手表,另一个手去操作,其实并不方便。”
同绝大部分腕部设备不同,bong X2 并没有采用 Android Wear 系统,而是采用自己研发的 XOS。XOS 本身有着自己的一套交互逻辑,系统基础是基于著名嵌入式系统 freeRTOS 开发的。
“AW 系统是用手机系统裁剪而成的,其实它的交互逻辑并不适合腕部设备,bong 并不是在重复造轮子,而是在发明轮子。”
bong X2 的软硬件集合了 bong 团队对于腕部设备的所有设想和深刻理解,把单手操作这一理念贯彻到底。dayu 认为腕部设备应该是一个很安静的,不会打扰到你的设备,同时它又是手机的良好补充,看一眼推送,看一眼信息的操作应该能够通过腕部设备以极其简单的方式完成。
在感知层面上,bong 的所有腕部设备都有一套内置的算法可以识别人的活动,无论你是在静坐、快走还是游泳,bong 都可以知晓。这个算法是 bong 从第一代产品就开始研发的,其实原理算不算复杂,就是针对陀螺仪的数据进行更深层次的判断而不是简单判定运动与否。但是算法本身是需要不断调整的,经过 2 年的迭代,已经显得比较成熟了。
在交互层面上,bong X2 采用了 Card Flow 的显示界面,所有的信息都在一个纵轴之上,只需要轻轻转动腕部,就可以看到下一条信息。Card Flow 的界面同 google glass 的界面有相似之处,dayu 认为这样相对简单的逻辑更适合腕部设备这样简单的设备,也更加适合单手操作。
在应用层面上,基于场景判断的推送技术让各类提醒变得更加实用,以久坐提醒为例,bong 的久坐提醒并非定时提醒,而是会选择在你久坐之后起身运动时提醒你 “你刚刚坐了很久,要不要趁此机会多走几步?”
至于这个手表戴起来到底爽不爽,则需要等到正式出货才知晓,也许佩戴者会因为没有触屏用起来不直观而抓狂,也许会被新颖的交互模式吸引的无法自拔近而不断晃动手表。
石头虽然硬,但蛋里才孕育生命
bong 一路走来,遭受过不少非议,但是其销量足够让它在成立的第二年实现盈利。曾经号称自己为发烧而生的小米随着出货量变大,变得谨慎而又小心,让很多人直呼不过瘾。
bong 的最大价值就是给这个看上去有一些单调的市场带来一些不同,至少让一部分人爽起来,也许改变世界的创意就会这样诞生。
一个初创企业只有做一些不同的事情,才能在巨头的压迫下活下来并茁壮成长,这种抱着求生存的希望来创新的精神也许就是推动科技企业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原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