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思考:热捧背后 虚拟现实那些不为人知的“负反馈”

现如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已经成为了非常热门的一项技术,谷歌、三星、Facebook(这家公司收购了 Oculus)和 HTC 等多家科技厂商纷纷加入了这一领域,他们也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虚拟现实解决方案,比如佩戴设备的方式、解决晕眩的方法等等。

虽然虚拟现实技术仍然没有成为市场的主流,但是研发公司在 2015 年里找到了许多控制和捕捉虚拟现实图像的新方法。而在即将到来的 CES 2016 展会上,我们将有望看到 HTC Vive 和索尼 PlayStation VR 等虚拟现实头戴设备的亮相。

虚拟现实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娱乐、游戏、影音甚至是运动训练等专业领域的不同体验,但是,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虚拟现实太过逼真的话,会给使用者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事实上,早在 2003 年,就有研究人员开始探索虚拟现实对人类所产生的影响。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虚拟人机交互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对参与实验的数百名志愿者进行了测试之后发现,虚拟现实会对人类的思维和行动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他们还无法确定这项技术对人类的长期影响程度到底有多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虚拟现实所带来的体验比手机、电视等数码产品要真实得多,也更加容易让使用者对虚拟环境中的内容产生共鸣。

此前,由记者 Nonny de la Pena 创立的 Emblematic 公司就曾经利用将采访到的内容以虚拟现实化的方法来影响观众。举个例子,她曾经模拟了洛杉矶街头的流浪者的视角,并且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这位记者表示:“虚拟现实最大的优点在于,它能够让使用者切身体会一些在别的地方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它能够产生共鸣的根本原因。很显然,道听途说并不具备这样的效果。”

正如前文所说,虚拟现实技术能带来的不仅仅是影音、娱乐方面的体验,它在一些专业领域也具备想像不到的效果,比如创伤后治愈、心理疾病等医疗领域,不少虚拟现实开发商已经在这些领域展开布局。

需要注意的是,虚拟现实虽然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浸入式体验,但是过于真实的虚拟现实内容也容易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色情、暴力等方面的内容。这些负面影响可不仅仅是平衡感、方向感丢失而已,对于青少年来说,这些内容并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相应的,我们应该出台更多的管理规定来避免这方面的危害。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