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问问创始人&CEO李志飞
我本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工程师或科学家,2012年前我在谷歌负责自然语言处理和人工智能的研究。出门问问是我离开谷歌后创立的,这是一家从事语音识别、垂直搜索的创业公司。
目前我们的产品包括出门问问语音搜索APP,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及智能手表Ticwatch,我们还是AndroidWear在中国的独家语音搜索合作伙伴。
从人工智能语音搜索到做智能手表这样一个听起来不那么“高大上”的东西,对于一家以技术为终极导向的创业公司而言,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调整,对我们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做智能手表很大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一个载体将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能够为整个公司构建一个核心价值,同时吸引大量的用户去迭代。
我们的目标仍旧是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以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去年10月,在继前两次融资之后,我们获得了谷歌领投的C轮融资。至此出门问问累计融资7500万美元。
工程师创业
2012年,我带着“解决探索下一代人机交互”的理想,放弃了谷歌总部科学家的职位,决定回国创业。
我还记得,跟第一轮投资人红杉的见面是在去机场的车里。当时红杉的伙伴都没有时间,说马上要飞,我就陪着他去了机场。在路上,我跟他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用语音搜索去做下一代的搜索引擎。那时“出门问问”只有一个简单设想,是一个没有界面的手机APP。你说一句话,它在网页上帮你把答案找出来,只能找出人名、城市名、时间。但投资人还是决定支持我,出门问问很快获得了162万美元的天使投资,投资方为红杉资本和真格基金。
很快,我们开发了出门问问语音搜索APP。在这款应用中,你可以通过输入语音,查询想要获得的信息。随着数据基础的不断夯实,出门问问几乎已经能够覆盖国内用户日常生活所需的方方面面。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以语音搜索为入口的大众点评或美团。
2013年,微信进入公众视线,一时间语音识别开始火热。对于出门问问来说,我们也找暂时找到了技术落地的载体——微信公众号。这是我们为了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以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的第一次声势浩大的试水。
我们自己拦截语音,中间做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搜索,再把结果给它塞回去,然后微信在这边给一个回复。而一切都要发生在微信倒计时三秒的过程中。
流程拟定完毕后,我们选择了跟O2O垂直搜索领域相关的四大领域:飞机、火车、酒店、美食。由于创业早期阶段资金缺乏,数据均来自大众点评、12306等。我们为他们做语音接口,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取数据,然后去改进我们的模型,优化用户体验。
微信天然的语音入口,以及海量的社交数据,是出门问问最好的试验场。出门问问在2013年被腾讯官方评为“十大公共账号”之一。而和微信的合作,也代表着出门问问从纯技术的后台第一次拥抱了真实用户。
在此过程中,我们对自己业务也在不断地测试和完善。一方面,出门问问由最初的四大品类,逐渐拓展到80个搜索品类,后方数据支持合作公司累计达100余家;另一方面,出门问问不断优化语义分析,通过用户反馈发现需求,不断拓展搜索品类。这为与谷歌的合作打好了基础。
选定手表领域
2014年初,我们正式进入APP领域,但彼时的移动APP早已杀成一片红海,后来者很难突围。尽管我们先后尝试通过换量、推广位、活动运营等方式来推广自己的APP,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当年5月,谷歌对公众发售GoogleGlass(谷歌眼镜)。我们觉得是一个机会,GoogleGlass它没有任何可以输入的地方,那起码从输入方式角度来,语音可能是最自然的一种切入方式,所以我们从谷歌果断入手20台GoogleGlass,花了一周时间,将出门问问的UI进行调整,最终成功嵌入GoogleGlass。
因为搭上了GoogleGlass的快车,出门问问的APP量一下子上来了,但最终的结果却让我们哭笑不得。有粉丝给我们的反馈是特别酷,但是一落到手机上,他们会说不记得,会说吃饭时还是会点一下大众点评。
其实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子,我们觉得人工智能有一天一定会渗入人们的生活,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是哪一天。所以我们做创业还是比较长线的,我更希望能够创造一些新的东西,新的模式也好,一种一个新的技术的应用也好。
当时摆在我们面前问题很明显,就是语音搜索这个偏未来的低频应用,必须占用某一个入口。语音搜索究竟落地在哪里?下一代人机交互究竟落地在哪里?
2014年6月底,谷歌I/O大会召开,发布AndroidL手机系统;An-droidWear智能手表系统;AndroidAuto车载系统,全面布局可穿戴领域。会议上,Moto360正式亮相。
时机到了。AndroidWear不再开源,不开放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谷歌的服务用不了。这意味着在手表上使用应用的前提是先给手表“翻墙”。这个过程极其痛苦。手表上若翻墙,手表数据是跟手机相连,相应地你手机也得先去翻墙。
于是我决定,在开源系统An-droid5.0的基础上,自主研发智能手表操作系统Ticwear。相比安卓三个月更新一次的频率,Ticwear保持每周更迭。
那会儿,出门问问尚未研发智能手表,载体自然落在了最受用户欢迎的Moto360上。它发起了全球首个刷表行动,把Ticwear操作系统刷到当时出货量最大的AndroidWear智能手表Moto360上。通过我们的论坛发放刷表攻略,当时用户接近一万。基本上全中国的摩托智能手表都刷了我们的系统。
同时问题也来了。Moto360没有扬声器、没有WiFi,这对重语音交互的“出门问问”来说,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如果要等摩托去迭代太慢了。它每年可能就出一款产品。如果我们永远是依附在这些上面,那我们想要的下一代人机交互可能永远也没有。
从软件到硬件
在此背景下,2014年年中我们萌生了自己做硬件的想法。
巧的是我们几乎与此同时招揽了一批原诺基亚的技术骨干,电子、结构、PCB(印刷线路板)、RF(射频)这些领域的人才都有所涉及,这让我们迈出了进军智能硬件的第一步:搭建团队。
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智能硬件是件烧钱的事儿,面临着供应链、库存管理等多方面的考验。这对在我们这个工程师为主的团队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如何让保守的制造厂商相信一个新品牌?
跟很多智能硬件公司不太一样,出门问问是技术基因的公司,对硬件的规律并不是特别了解。比如刚开始时候我们觉得很多硬件东西可以像软件一样随便改来改去,后来发现,如果这样搞的话,每改一次就是几个月的周期。
在做硬件这个过程当中,你必须意识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周期很长,不像互联网的服务,上线一个服务不行,我就重新调试再做,可以把用户当做小白鼠;如果做硬件,每一次迭代每一次更改,都需要好几个月的变化。
另外,你会涉及到很多供应厂商合作,而不仅是自己一家。如果做一个互联网服务的话,工程师加研发就够了了。但是做硬件,会涉及到很多人跟你的配合,如果还是那种方式去做的话,你会死得很惨。
因为硬件有周期,从ID设计到研发、小规模验证、产能爬坡、大规模量产,它都可能会有一堆坑等着你。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老是卖不出来东西,会被用户骂饥饿营销;大规模量产的时候又会出现在小规模验证的时候是发现不了的一些问题,此外要量产你得保证良品率,所以我们也经历了产能爬坡的过程。
此外,做硬件的时候需要产业链上非常多的合作伙伴的支持,而且很多公司可能都是上市公司,怎样能够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且在你从来没有做过硬件、不知道用户会不会喜欢你的产品的情况下,你怎么获得他们的支持?其实我们也是做了很多很多工作的。
我记得当时我还跑到组装厂,把我们公司的T恤发给工人,跟他们拍照,这都是为了鼓励硬件厂的员工,上到董事长,下到一线的员工,希望他们能支持我们去做创新的事情。我们内部管这个叫从供应链到参与链。
东西做出来以后,后面重要的一块儿就是怎么把这个产品卖出去,持续跟用户产生很深的交互,我们在这一块借鉴了小米的很多方式。
比如说我们的操作系统,每个星期迭代一次;我们的硬件,还没有量产的时候,就有很多内测的用户帮我们测。这是一个创业公司在资源非常有限的情况下,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对于一家以技术为终极导向的创业公司而言,从软件到硬件是一个重要的策略调整,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我们做智能手表很大的初衷,就是希望能够通过一个载体将人工智能更好地落地,能够为整个公司构成一个核心的价值,同时吸引到大量的用户可以去迭代。我们的目标仍旧是打造下一代移动搜索引擎,以语音代替关键词作为第二代搜索引擎的入口。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