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龙与地头蛇 二代Moto360 VS 锻金版Ticwatch

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设备,随着苹果AppleWatch的火遍全球而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接受,如今走在街上,随处可见各种新新人类对着手表指指点点,热门程度可见一斑。而智能手表的火爆除了极具标志性的AppleWatch之外,还包括Android阵营中的繁杂新品。基本上,现今流行的各大智能手表产品,抛开AppleWatch不谈,基本上都可以算作美型,与传统腕表极为类似的圆形表盘已经被大多数Android智能手表所采用,在功能性上也极尽丰富,从早期的仅作为消息提醒设备发展到如今的可独立运行,愈发成熟。

人们最早接触到的智能手表,可能就要算是摩托罗拉2013年末推出的初代Moto360了。作为首款搭载AndroidWear操作系统的智能手表,Moto360的出现让智能手表用户首次意识到,原来智能手表还可以美貌与实用并重。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国内对于谷歌系统的宽容度大幅下降,造成用户除非学会科学上网,否则根本无法与国际接轨。

好在总有优秀的开发者为了国内用户顺利使用到国际主流硬件产品而努力耕耘着,出门问问开发的Ticwear系统,在当时一度成为了国内用户使用Moto360的首选系统,出色的本地化改造,优秀的iPhone适配能力,让Moto360摆脱了AndroidWear系统的诸多束缚,成为了一代智能手表用户的首选。

Ticwear的成功,让出门问问顺利走上了前台,在为国行版Moto360二代定制而成的中国版AndroidWear系统中,出门问问的语音交互系统就替代了谷歌原生的GoogleNow,成为了国内用户体验智能手表的语音功能的官方选择。而被扶正的出门问问,也不仅在软件端持续发力,硬件方面,Ticwatch智能手表,也成为了体验Ticwear系统的最佳硬件选择。

2015年末,出门问问发布了缎金版Ticwatch,全新的玫瑰金配色,苹果MFI认证,都让Ticwatch更为符合国情。那么,面对老牌的Moto360,国内用户究竟如何选择?今天,我们就针对缎金版Ticwatch和国行Moto360二代进行一番对比。

外观各有千秋Moto360可选余地大Ticwatch无黑边不纠结

缎金版Ticwatch采用了一块分辨率为320x320像素的1.5英寸显示屏,表盘直径46mm,厚度为11.95mm,从体积来看,1.5英寸的屏幕对于手表来说还是属于较为巨大的类型,加上玫瑰金配色,整机流露出一种成熟的商务气质。

而国行版Moto360二代则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屏幕尺寸方面,不仅有1.56英寸的较大款式,还有更加负责亚洲用户手型的1.37英寸款,同时,近期上市的运动款更是丰富了Moto360二代的适用范围。

并且,从屏幕细腻程度上看,1.37英寸的二代Moto360分辨率达到了360x325像素,比起Ticwatch来说PPI更高,看起来也更为细腻。

但Moto360也存在着挥之不去的痛点,那就是一直以来备受诟病的黑下巴。摩托罗拉的智能手表一直坚持将光线感应器放在屏幕正面下方,用以实时调节屏幕亮度。所以为了保证该功能的正常使用,二代Moto360让圆形的表盘下方继续留黑,造成了显示的割裂感。不可否认,这也是许多用户对于Moto360抱怨最多的地方。

而Ticwatch显然更加了解国人的需求。通过系统内置光线调节,省去了光线感应器的存在,也因此让屏幕保持了正圆的形状,不再有留黑区域,满足了强迫症的需求,也让Ticwatch的整体感更强。

人体工程学方面,二代Moto360调整了表冠的位置,将按钮移至右侧两点钟位置,用摩托罗拉官方的说法来看,两点钟位置的表冠,另食指有着更好的操作性,对于智能手表来说,这样细微的调整看似不起眼,但却相当重要。

而Ticwatch在这方面则走的更远。表冠虽然还是传统的设置在9点钟位置,但在右侧边框上,独创了名为“挠挠”的类似触控板的技术,通过在边框滑动,就可以调整屏幕上下滑动,不仅避免了手指遮挡屏幕的问题,还减少了手指对屏幕的触摸,延长了屏幕保持光洁的时长。

两款手表的背部设计比较类似,心率监测装置都被设置与此。不同的是,Ticwatch可以支持用户长时间实时测量心率数据,而二代Moto360智能测量用户的瞬时数据。当然,为了实现此功能,Ticwatch也付出了更多电量消耗的代价。

从外观来看,二代Moto360具有更多的可定制型,表盘大小的不同与不同种类表带的搭配,让摩托罗拉的智能手表可以体现出多种个性,而缎金版Ticwatch则显然针对商务人群定制,宽大的表盘凸显仪式感,金色则更加呈现出成熟的标志。当然,如果你对于屏幕黑边耿耿于怀的话,那么Ticwatch显然更加符合你的要求。

配置区别不大系统特色鲜明

配置方面,对于智能手表来说,一直都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从目前Android智能手表所表现的能力看,配置的高低似乎对于流畅度的影响微乎其微,即便是13年推出的初代Moto360,如今使用起来依旧可以保持流畅,可见智能手表产品的起点之高。当然,配置对于性能影响最大的方面还在于电池。电池容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智能手表的待机时间,Ticwatch搭载了300mAh电池,而Moto360二代的内置电池容量则达到了400mAh,配合中国版AndroidWear系统,二代Moto360的待机时间明显更长,使用起来也更加令人放心。

从具体使用情况来看,二代Moto360的待机时间完全可以坚持两天,对于短途出差的用户来说,可以省去充电的烦恼。而Ticwatch必须一天一冲,所以每天晚上睡前务必记得将手表放在充电底座上,否则第二天就欲哭无泪了。

Moto360的省电不仅来自于更加充足的电池容量,同样也得益于系统的简单。注意,这里说的不是优化,而是简单。的确,相对于国际版AndroidWear系统来说,中国版AndroidWear系统阉割的功能是在太多了,没有了GooglePlay市场的支持,第三方应用几乎无法同步到国行版Moto360系统中,造成了智能手表功能性上的缺失。

在二代Moto360上市初期,中国版AndroidWear支持了搜狗地图,MotoBody等少数几款应用,以至于首批购买的用户甚至无法通过手表收到来自于微信的推送,这对于热衷于Moto360的用户造成了极大的困扰。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最新版本的微信已经适配国行版Moto360,才逐渐改进了这一窘境。

可以说,微信的加入才正式让国行版Moto360有了值得购买的理由。和国际版AndroidWear的微信客户端一样,国行版微信应用,不仅可以查看消息,语音回复,还能通过语音识别实时将语音转化为文字回复,且识别准确率相当高,这对于过度依赖微信的用户来说,是极其看重的。可以这样认为,如果你需要一款可以让微信如虎添翼的可穿戴设备,国行版Moto360绝对可以满足你的需要。

反观Ticwatch,原生系统对于微信消息只能查看,而诸如回复等功能,则必须要在手机端完成,这就造成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不便。当然,通过AndroidWear兼容模式,Ticwatch也可以实现微信语音回复等功能,但在电量本就不足的前提下,对Ticwatch造成的负荷过大,对手机端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因此并不推荐。

那么,对于微信端支持的不完整,是否意味着Ticwatch所搭载的Ticwear系统就这样不堪呢?答案是否定的。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Ticwear系统虽然在微信方面表现并不能令人满意,但在通话方面,却实现了国行版Moto360无法实现的功能。

苹果的AppleWatch是可以直接通过手表接听电话的,Ticwatch同样可以做到。在手机有来电的时候,Ticwatch会和手机同步想起振铃,用户通过手表即可直接接打电话,无需掏出手机,这对于在驾车过程中的操作可谓极度便利。处于隐私保护的需要,用户还可以随时通过点按,将通话切换到手机端进行,多方位同时发力,满足了手表用户对于通话的需求,Ticwatch可谓独树一帜。

而诸如更换表盘,导航等常规应用,两款手表都支持的不错。值得一提的是,Ticwatch应用商店中提供的第三方应用无论在数量,还是在质量上,都要明显优于基于联想运营的中国版AndroidWear应用商店,对于智能手表的功能拓展性,Ticwatch做的更好一点。

从功能上看,国行版二代Moto360与缎金版Ticwatch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通过对硬件方面的改造,Ticwatch最大限度的让手表接近于手机的语音交互体验,脱离接听电话是最大的亮点。而二代Moto360在微信方面的表现则更胜一筹,无论是回复,还是消息查看,比起简单粗暴的Ticwatch要更加易于接受。

总结优缺点各异却又都值得推荐

总的来看,无论是缎金版Ticwatch,还是国行版二代Moto360,在Android阵营中,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比起丑陋的AppleWatch来说,起码在颜值上,要强上一个时代。但不得不说,两款产品也均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Ticwatch的硬件种类单一,可使用人群范围较窄,微信回复功能缺失;比如Moto360的黑下巴,第三方应用支持力度太弱等。

但无论如何,在如今的智能手表领域,两款产品都完全可以满足日常使用的需求,相较之下,Ticwatch更加刚毅、商务,而Moto360则更为个性、丰富。如果想要在近期购入一款智能手表体验,两者都是不错的选择。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