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e QC35无线降噪耳机评测 堪称最佳

在本月早些时候,Bose推出了旗下首款无线降噪耳机QuietComfort 35。经过The Verge两周时间的体验,这副耳机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如果你能够承受它350美元(约合人民币2315元)的高价,那它对你而言或许会是一副完美的日常耳机。

Bose的耳机已经建立其了一套成熟的设计风格,而QC35也并没有去打破这个模式。这副耳机的手中受众并非专业用户或经常乘机的人士,因此它也没有森海塞尔或其他品牌那种靓丽的外观。简单来说,QC35的外观设计很乏味,但对不少人来说刚刚好。Bose目前提供了银色和黑色两种选择,但日后还将推出色彩定制服务。

 

虽然设计没有亮点,但QC35在佩戴的舒适性上进行了弥补。这副耳机的头带比QC25更宽一些,这对于头比较大的用户而言显然是个福音。头带和头部接触的部分被覆盖上了柔软的Alcantara面料,耳罩部分则是人造皮革,可舒适地包裹你的耳朵,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密封和噪音隔绝环境——甚至是在你开启降噪功能之前。

用户最经常触摸的区域采用的是玻璃纤维尼龙材质,而头带弹簧和枢轴点为不锈钢。Bose的耳机一向拥有可靠的做工和稳定性,这副耳机也不会有任何不同。

QC35的右耳罩外部有一个电源开关,它不仅可以用来控制耳机的开启和关闭,还能在2部最近连接的设备之间进行切换。耳罩的侧面是音量控制和播放/暂停键,长按该按键还是开启iPhone 的Siri功能,双击/三击则可以切歌或返回上一曲。按键的下方是用于充电的microUSB接口,而左耳的底部位置还有一个2.5mm耳机插孔。当你使用附带的2.5转3.5mm耳机线听歌时,耳机的蓝牙功能便会自动关闭,续航则会从已经很长的20小时提升至超长的40小时。

即便耳机彻底没电,你也能用它继续听音乐,只不过由于Bose Active EQ功能的停止工作,音质会出现大幅降低。话说回来,购买这副耳机的最主要理由就是让听音乐不再被耳机线所束缚。在使用过程当中,QC35的无线连接基本可以保持稳定,99%的时间里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

QC35还内置了NFC功能,因此用它和手机配对会快一些,但和iPhone建立连接依然需要30秒左右的时间。耳机被开启时会发出提示音反馈,以提醒剩余电量和目前连接的设备。正如上文提到的,在两个播放源之间切换非常简单,只需左右拨动电源键即可。如果你愿意,它甚至能同时维持两部连接。

Bose的应用程序Connect承诺能让多设备切换变得更加简单,固件升级同样也需要通过它完成。但是,一副需要应用程序的耳机让人觉得是个非常傻的概念,有点大材小用。即便不使用它,你的日常使用也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可如果你平时需要在一大堆的设备之间来回切换,那使用这款应用或许是有必要的。

那么这副蓝牙降噪耳机的音质究竟如何?从目前的体验来看,它要比去年发布的SoundLink II(同样无线但没有降噪功能)略显丰富和饱满。可以说,QC35的音质已经相当好了,“没有高频、没有低频,那肯定是Bose”这种说法对它而言并不公平,因为你所获得的听感绝对不是平淡乏味的。

在大部分情况下,QC35都能呈现出相当忠实的声音还原,不过重低音的确有点强。它的声场和细节比不了1000美元的耳机,但依然相当悦耳。木吉他银色的清澈感和临场感很棒,交响乐也拥有足够大的空间,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可辨。在需要时,QC35也能呈现足够强的打击感。

如果音质是你的唯一追求,那花350美元来买QC35或许不是最佳选择,但这也并并非这副耳机的主打特色,毕竟它是一副降噪耳机。Bose在每个耳罩上都设置了麦克风阵列,可持续聆听你周围的环境,同时向你的耳朵发送同等和相反的信号来抵消背景噪音。但它并不会让背景噪音彻底消失,如果你部播放任何音乐,还是能够听见办公室里同事的交谈,或是飞机上婴儿的哭闹。但相比直接入耳的声音,戴着它时听到的音量会小得多。而当你开始播放音乐时,就像是按下了静音键一样,周围的所有声音都会立刻不见了。

在乘坐地铁时,这个降噪功能简直是个福音:你不再需要假装听不见旁边的人,因为你真的一点声音都听不见。但由于没有防水能力,它并不适合在健身房佩戴。Bose宣称的20小时续航并没有缩水,日常使用可能每隔3天才需要充一次电,而这时它的剩余电量可能还有40%。此外,QC35还为Siri和打电话准备了双麦克风降噪系统,它的工作效果也非常好。

总的来说,QuietComfort 35兑现了Bose的承诺。它是目前最棒的降噪耳机,也是该品牌迄今为止音效最棒的耳机。你还能摆脱耳机线的舒服。那它是否值得推荐呢?如果你希望逃离周围的噪音和纷扰,那它的确值得入手。350美元的价格虽然并不便宜,但你所买到的是最好的产品,因此也算是物有所值。可如果你并不需要降噪功能,那市面上有相当多其他的选择。但一旦你体验了它所带来的安静,那可能就很难在离开了。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