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困境 不只是产品本身的错

智能可穿戴设备被整体看好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年6月底,市场调研公司StrategyAnalytics发布了关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预测报告。其中预测到: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销售收入预计将增长31%,智能手表占最大营收份额,智能手环将占最大出货份额。

时至今日,我们可以看到IDC发布的报告: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出货量仅350万块,相比去年减少了32%。而根据调查机构Canalys的数据,第二季度智能手环出货量达900万只。

由此看来智能手表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希望值,至少在第二季度是这样,并且还差的远呢,连增长都没有做到。

智能穿戴设备以智能手表和手环为代表,其本身在用户体验上的不足导致用户信心的丧失;产品缺少突破同质化严重导致更新性质的购买不足;部分产品对自身是奢侈品或是运动产品的定位不明……这些各种各样的内因,导致了智能穿戴设备的停滞。

除此之外呢,影响智能可穿戴设备的外因同样不可忽视。

现如今,智能可穿戴设备都需要借助应用平台进行数据的汇总以达到记录和分析的目的,但目前的APP却只能做到初步和简单的汇总,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缺陷和不足。

首先是各类智能穿戴设备GPS准度问题。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在专业越野挑战赛中,选手使用的都是专业的GPS盒子,其精准度自然不言而喻,同样不言而喻的还有高昂价格。而智能穿戴设备,是依靠GPS芯片模块在不同时间的信号定位来完成的,可以这么说,跑步里程的算法完全取决于GPS的精度。而现在GPS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其偏移所造成的误记,而应用软件并不会甄别,而是直接采用,也正是因为两者造成了大多数情况下的步数虚高。这样一来,作为健康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智能穿戴设备就并不能起到其作用了。

其次是平台的指导作用。作为一个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者,相信大多数用户并不希望只止步于观测自己的运动数据,其更加在乎的是自身通过运动的提升,是需要有规律,有科学支撑的运动方式的。每一个智能穿戴设备的用户作为不同个体,即使所上传的数据相同,其所需要的指导建议也千差万别,不可能进行统一的运动建议。因此,借助可穿戴设备相关联的应用平台达到找私教和线下预约的指导功能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虽然有应用推出了相关功能,但教练资质却频频受到质疑,终究还是“不规范”三字作祟。试问,一个纯粹的跑步计步和测量心率等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能有多大、多持久的吸引力呢?

尽管现在智能穿戴设备市场并不像之前所预测的那么火热,但其依托于人类健康理念的进步还是很被看好的,但在做好、做精产品本身的同时,其配套的应用等方面也需要同时进步。毕竟,作为消费者,购买的并不仅仅是穿戴设备,而是需要其和相关应用给予一个更好的生活状态。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