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5可穿戴的春天:苹果能否持续领跑?

我们总是习惯从现象看本质、看未来,这也成为了行业从业者的职业病。对于一个崭新的科技领域,我们总是像教徒一样满怀虔诚,比如对横冲直撞进我们生活的可穿戴设备。而就在日前,微软发布了其首款智能手环Microsoft Band,内置10颗传感器,除了监测运动数据和充当通知中心外,它还能监测心率、紫外线甚至心理压力状态……冬天还没来,我已经看到了可穿戴的春天。

当然,微软仅仅是最新进入如火如荼的可穿戴设备市场的巨头之一。在此之前,最受关注的当属苹果发布的Apple Watch(9月9日),以及几乎同期发布的Moto 360(9月4日)。再往前推进则是激进的三星和LG,它们一边抱着谷歌的大腿,一边另起炉灶,试图打造属于自己的操作系统。

除了这些巨擘,也有一些新贵正在发起挑战。比如Misfit发布了Flash智能手环,用更加令人砰然心动的价格和更加多情的外观试图俘获红男绿女们;Fitbit用一口气发布3款新品的实力证明自己不容小觑;Jawbone虽然不知道在憋什么大招,但是相信将在下一代产品上“要脸”。

Fitbit刚刚发布的3款新品,包括Surge智能手表

似乎可穿戴即将迎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美好时代。毫无争议,可穿戴已经是科技行业的下一个未来,它将成为云服务、物联网的载体和终端,并被用来关切人们的身体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养成科学锻炼的好习惯。

科技在向我们展示肌肉或性感的同时,我们需要在热爱和冷静之间平衡一下关系。也需要认清,尽管包括苹果、微软、谷歌这三家市值最高的科技巨头都进入了可穿戴市场,但是可穿戴依然处于发展初期,直到有一款产品彻底引爆市场,而最被寄予厚望的Apple Watch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上市才能检验真理,销量和市场反应就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之一。

现在让我们暂停手头的工作,和作者一起沉浸在对2015年的期许和展望里,明年的可穿戴市场可能会发生什么呢?有一个可能是Apple Watch 2将在明年的9月份发布,你信吗?

展望一:苹果靠Apple Watch领跑

Apple Watch(图:the Verge)

就像大姨妈一样,科技公司一年发布一款迭代产品已经成为了约定成俗的现象,太频繁或太漫长都会让你感到不适。从每年一次的iPhone新品秀场就可想而知,而正是苹果教育了市场要花漫长的1年时间来等待下一代。

我们认为苹果将在Apple Watch上继续采用同样的发布周期,所以,你可能以后都不太容易见到像三星发布Gear系列那么频繁而疯狂的事情发生在可穿戴领域了,从2015年开始。一年只做好一件产品将成为主流姿势,也是对可穿戴负责的态度。当然,这不是“去啊”和“去哪儿”的问题,也不是冲动和理性的问题,这是科技公司的态度问题。

有分析预测,Apple Watch明年上市后将推动可穿戴市场的销量增加5倍。不过,我们似乎没有任何理由不相信这个预测,在一些激进投资者眼里,恨不得苹果在可穿戴市场达到iPhone的市场高度和规模效应。

可以预期的是,在Android Wear操作系统没有被证明成功之前,Apple Watch很有可能在销售数字上一骑绝尘,然后谷歌带领一群小弟们围追堵截,追赶苹果。为什么苹果比谷歌有优势呢?因为苹果有中国市场,而谷歌却严重缺失了这块肥肉。所以,除非明年Android Wear开放第三方语音服务,否则它在中国市场注定是一个悲剧。

微软虽然发布了最新的智能手环Microsoft Band,虽然10颗传感器逼格爆棚,但是199美元的售价、2天的续航在智能手环市场没有什么优势可言。Microsoft Band最大的优势就是对iOS、Android和Windows Phone三大手机平台的支持让它可以被几乎所有消费者选购。

Microsoft Band内置10颗传感器

假如你指望Fitbit、Jawbone们短时间内创造另一个苹果公司基本上是不可能的,而这种发生在2015年的可能性比中头彩还难。所以明年引爆市场的导火索将是被苹果精心设计了3年的Apple Watch,尽管市场上对它存在两极分化的观点,但是你却很难阻止它成为热销智能手表。

除此之外,Apple Watch或许还将给可穿戴市场带来灵感,让人们重新思考可穿戴设备应该以怎样的形态、怎样的功能存在于人们的手腕上。市场上将出现一大批模仿者,尽管你不喜欢“模仿”这个词。

展望二:几大生态系统优胜劣汰

跟所有的全新品类一样,当可穿戴发展初期,本着人人都想分一杯羹的投机心理,所有人都想搞自己的生态圈,而操作系统就成了寄托梦想的平台。所以,我们在可穿戴发展的这两年,看到了苹果Watch OS、谷歌Android Wear、三星Tizen、Pebble OS等几种操作系统,并且不出意外的话,一定还有新的操作系统问世。

但是最终可能只有二三家能够存活,而明年可能是竞争异常激烈的一年。当一些势单力薄的操作系统无法存活的时候,证明可穿戴已经进入了野蛮增长的时期。

不出意外的话,Watch OS将继续在苹果的生态帝国豢养下独领风骚,Android Wear或许在Android联盟的惯性下继续以联盟的形式存在。不过危险在于,该势力有可能遭到削弱,因为三星Tizen将自成一派。

Apple OS操作界面

Android Wear卡片式交互

前段时间,Tizen开发者峰会在上海举行,这可能昭示着三星也将壮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有意思的是,这是Tizen峰会首次在中国举办,现场吸引了大批中国创业团队和BAT大佬们的捧场。Tizen在国内市场将不会遭遇Android Wear这个不懂中文的美国骚年,但是美国另一个懂中文的“山姆大叔”苹果将成为Tizen最大的挑战。

既然谈到了国内,我个人认为,明年国内也将出现大量的所谓的可穿戴操作系统,不过从果壳发布的两款智能手表及所谓的操作系统,依然是基于谷歌Android的深度定制。

最有可能成功的还是要看百度、阿里、腾讯,前两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旦成熟,这些拥有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巨头们将整合自己现有的云和大数据资源,给用户提供更加懂中国人的操作系统,这也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除了软件方面将建立各自的生态圈,在硬件方面优胜劣汰的趋势也将加剧。对于一些技术和财力都比较单薄的初创团队,可能在明年得到清洗,最终能够幸存的总是少数。虽然很残酷,但是这将改善当前混乱无序的现状,并给可穿戴设立一定高度的准入门槛,这将是明年极有可能演变的“血腥战争”。

展望三:自动识别改善算法精度

基于当前可穿戴设备所拥有的一些“顽疾”,是该对症下药了。比如智能手环,虽然具备运动和睡眠质量的追踪监测功能,不过目前绝大多数产品都不能自动识别状态。无论是Fitbit、Jawbone、Misfit还是三星,都需要手动操作。

自动识别

根据我在体验多款智能手环时的亲身体会,根本不会记得睡觉前去调节到睡眠状态,也极少能够记得在早上醒来后调至运动状态。咨询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他们都认为这是当前智能手环最大的鸡肋,并且也违背了智能手环应该无存在感的存在于手腕上的初衷。所以,我们期待明年这些具备睡眠监测功能的可穿戴设备能够自动识别睡眠和运动。

这些智能手环都无法自动识别运动状态,需要手动调节

另一个需要自动识别的是运动类型,比如走路、跑步、竞走、骑车、举重甚至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运动状态的识别至关重要。因为不同的运动类型所消耗的热量是不一样的,假如都按照步数来计算的话,以上很多运动有可能被忽略不计了,这样的数据当然没有说服力。当可穿戴设备能够识别这些运动类型的时候,就可以更加精准的估算出行走的里程、卡路里消耗量等。

算法更加精准

无论是何种可穿戴设备,功能再怎么丰富,如果监测的数据不准确甚至误差特别大的话都是瞎掰,而算法才是最值得完善和挖掘的,因为这直接关乎到用户体验的爽与不爽。具体如何提升算法的精准度则是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情况或许在明年有所好转,比如bong手环,不管怎么样,我认为这款手环在自动识别和算法方面拥有强悍的数据表现。它以时间为节点,精确程度让人惊讶,甚至当我摘下手环后,它都会记录下来,并且bong手环还能自动识别不同的运动状态,比如我们上文提及的那些。

展望四:圆形智能手表雨后春笋

在让大家了解智能手表这种产品时,Moto 360所起到的作用不亚于苹果Apple Watch,它也是今年最为出风头的智能手表。仅仅是因为它采用了圆形表盘设计,并且设计得那么好看。

国内外媒体都对Moto 360采用圆形金属表盘、提供标准规格表带和可替换解决方案交口称赞。Moto 360让人们正视了可穿戴设备,同时它在消费者口中的良好口碑也被传到了竞争对手的耳朵里,于是我们看到LG G Watch R迅速跟进采用了同样圆形表盘的设计。

我们再来看看Apple Watch发布后业界的反应,大家都累觉不爱了。尽管Apple Watch每一个细节都被雕琢得近乎完美,但是它方形的表盘设计依然让人感到失望。

Moto 360智能手表

一个被竞相模仿,一个遭遇不满。这就是圆形表盘和方形表盘的不同待遇。

而国内厂商的嗅觉总是无比灵敏,前段时间跳票根本停不下来的inWatch,精致的圆形表盘让它成为最近舆论的焦点,当然由于“跳票小王子”太不靠谱,以至于魅族终止了与inWatch的合作,也算是蛮悲剧的。

而本周果壳电子刚刚发布的Geak Watch 2(Pro)同样是圆形表盘设计,设计风格上更加类似LG G Watch,从浏览量上也可以看出,这款产品正式其圆形表盘设计抓人眼球。

本周刚刚发布的Geak Watch 2采用的同样是圆形表盘,很接近传统腕表

既然说到这儿了,咱们不妨再扩大了说。今年在Moto 360和Apple Watch发布前,市面上99%的智能手表都采用了TPU材质橡胶腕带,看上去毫无审美情趣可言,并且毫不客气的将智能手表拉到了屌丝的行列,成为人们口中的“电子表”。这对智能手表无疑是个重大打击。

所以,明年我们将会看到在Moto 360和Apple Watch提供了真皮和金属表带后,明年将继续上演一场跟风运动。这跟模仿无关,而是对智能手表所用材质深刻思考的结果。或许,明年的智能手表至少能够让你愿意穿着西装佩戴它了。

展望五:电池续航技术将获突破

持久力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假如你正做着什么事情的时候突然不行了,这是多么悲催的事情。比如看着看着视频,手机没电了。

电池续航问题同样严重困扰着可穿戴设备,尤其智能手表。当前的智能手表绝大多数保持了和手机统一战线的使命感,即一天一充。而体积更小、功能相对单一的智能手环还稍微好点儿,“有脸的”能坚持俩礼拜,“不要脸的”能坚持1个月甚至半年都没有问题。

所以明年的重中之重应该是解决智能手表的续航能力,至少让智能手表能够达到1个礼拜的续航。

电池续航不足跟欠费一样让你表情各异

10月初的时候,有消息称松下推出了一款针形锂电池CG-320,它的大小只有7号电池的1/12,电池规格为20×3.5mm,重量为0.6g,电池容量为13mAh、电压为3.75V,是目前市面上最小的圆柱形可充电锂电池。它将于2015年2月份开始投产,月产量为10万。

或许我们对石墨烯技术也或多或少的了解一下,它不仅适合用来做柔性显示屏幕,也同样适合用来生产电池。今年早些时候,三星宣布已经获得了石墨烯技术的重大突破,一旦明年投入商用,对可穿戴的发展而言同样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突破。

最鼓舞人心的是,一种续航能够达到10年的超级电池技术问世。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发的锂氟化碳电池(CFx)能为可穿戴设备提供10年以上的电池续航。我个人认为它不适合用在可穿戴、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它在商用普及上会遭遇一个奇怪的天花板——电子设备的使用寿命也仅仅是二三年或三四年,电池续航那么久给谁看啊?厂商都是奸商,恨不得你的产品赶紧用废了更新换代,这样它们就能够正大光明赚你钱了。所以10年的续航不要太夸张哦。

在我看来,明年最好是能够让智能手环这类轻盈而屏幕小的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提升到1个月或以上,而智能手表等要经常进行交互、屏幕大的可穿戴设备的续航能够提升到1周充一次电,就好。

展望六:国内厂商引领创新浪潮

憋了这么久,终于的终于,我们聊到了国内的可穿戴市场。从当前来看,国内可穿戴品牌能够叫得上名来的就那么几家。现在,几大手机品牌都逐步入局可穿戴,比如联想、华为、中兴、酷派、OPPO、小米、魅族等。

联想本周在其英文官网上曝光了其首款智能手环SW-B100,能监测心率,跟小米手环一样,也能够无密码解锁配备的联想智能手机,此前发布的小米手环率先加入了该功能。而这项功能在整个可穿戴领域算是一个不小的创新。

前文我们提到自动识别运动状态,国外的品牌,无论大小,纷纷躺枪被扫射。而最早将这种功能实现出来的是国内一个叫bong的初创团队,bong1无需任何手动操作就能自动识别你的运动状态甚至运动类型,bong2在改变了设计的同时也在自动识别方面进一步优化。通过实际测试,准确度惊人。不过,当你知道这个团队是淘宝系出身的时候,或许一切都变得理所当然了。

联想杨元庆(中)拍下了写着“M”字样的披萨庆祝成功收购摩托罗拉移动

bong2(红色)和小米手环(蓝色)

续航问题也被bong很好的解决了。bong1充一次电能够达到1一个月的续航,随后bong2能够达到1年的续航,尽管从充电变成了异形锂电池,小米手环也能够达到1个月的续航。下一步它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果在提供屏幕的情况下,还能让智能手环达到如此持久的续航时间。

天大的好好消息是,联想正式完成了对摩托罗拉移动的收购,包括Moto X和Moto 360等产品可能很快会正大光明的出现在国内市场。以摩托罗拉的创新能力,它应该会在明年帮助联想在可穿戴领域突破一些瓶颈,拿出更加具有震撼力的可穿戴设备。华为荣耀智能手环也算创新的代表之一,它同时还能拆下来当做蓝牙耳机。

虽然目前来看,国内原创性和创新性还有待加强,但是我们看到在刚刚兴起的可穿戴领域,国内科技厂商已经表现出了咄咄逼人的创新势头。当有一天,国外厂商纷纷追随中国厂商的脚步推陈出新时,才是中国企业真正扬眉吐气之时。不过,这会发生在2015年吗?

综上所述,在过去的一周,我们迎来了一大波儿的智能可穿戴设备,此时正值2014年接近尾声之际。踩着2014年的尾巴,展望2015年的可穿戴市场将会如何发展恰是时候。我们期待在2015年,Apple Watch能够打开消费者的心扉,期待外观、材质、做工更加逼格的可穿戴设备问世改变人们对电子产品不懂艺术的观念,期待算法更加精准、自动识别运动状态成为所有可穿戴设备的标配,也期待最让人头疼的电池续航问题获得重大突破。检验或实践这些期待的第一站,就是明年1月份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CES 2015,你期待吗?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