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与可穿戴设备 天生一对

可穿戴设备是指穿戴在人身上的设备,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3D打印技术(又称增材制造),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技术

3D打印技术是逐层打印,是一种“单线程”的制作方式,一次只能制作一个产品。比起使用机床,其成本更低,工艺更简单,对操作人员的要求也不高,如果只生产一个产品,3d打印比起传统的机床制造有着更大的优势。

但是如果生产的规模达到消费产品的级别,对于金属,有冲压技术,对于塑料和橡胶,有注塑成型技术。他们的先期投入高,但是量产成本低廉。而3D打印技术的成本和数量成正比,在产品的数量达到一个临界值,传统制造相对于3D打印高昂的成本已经被摊平,传统制造的成本将显着低于3D打印。这也就是3D打印无法应用于大规模批量化的消费产品生产的成本原因。

3D打印如果想真正走进人们的生活,必须在消费产品上找到能“单个生产”的产品,才能在成本上击败传统的制造模式。

可穿戴设备

从Google glass算起,可穿戴设备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可穿戴这个词,就表示它相比于传统的电子设备,更注重与人体的交互,不仅仅是用户界面,也包括对人体解剖学特征的适应。

可穿戴设备主要可以分为戴在头上的,扣在手腕上的,穿在脚上的,未来还可能会有植入体内的。穿在脚上的和戴在手腕上的设备可以近似看为鞋子和手表,对人体特征的适应并不明显。但是头戴式设备不同,它要适应人体的头面部的骨骼结构,包括脑颅骨的横纵轴的长度,如果设备带有耳机,还存在对人体外耳道几何结构的适应,如果带有屏幕还涉及对两眼瞳距,位置的适应,而这些适应,并不是通过尺码的不同而实现的,在这种设备上用机械结构进行微调,无论从集成度上还是外型上都不是好的解决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每一个可穿戴智能设备都是不同的,就像人的指纹一样。如果把可穿戴设备植入体内,那么个体差异就是设备制造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未来,可能会催生“一人一产品”的制造模式。

现在,越来越多的设备注重个性化,但是这种个性化,更多的体现在文字和图案上,比如苹果的激光雕刻服务,本质上并未改变设备的几何外形。个人定制的带有不同图案的手机壳,也只是在公版模型上印刷了相对个性的图案,并未改变几何结构。随着人们对个性化服务要求的提升,想比于手机电脑之类的设备,可穿戴设备由于仅限一人使用,对于个性化服务显然有更高的要求,个性化也会体现在对产品几何结构的改变上。也就要求提供“一人一产品”的服务。

天生一对

可穿戴设备需要“一人一产品”的制造方式,而3D打印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能够用低成本实现个人定制的产品生产模式。3D打印技术必将在可穿戴设备的生产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