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耳机市场竞争尤为激烈,除了原有的老牌耳机厂商,手机厂商也扎推做耳机,小米圈铁、魅族HD50无论是口碑还是价格都很难让消费者拒绝,上个月,一加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隆重推出了三款产品:一加X、一加X陶瓷版、一加金耳。这三款产品都主打高品质,一加X手机无双的手感和硬度高达8.5的锆石玻璃都让人印象深刻,那么一加金耳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一起来看看。
外观过目不忘
不得不说一加金耳的造型,笔者从未见过,相比市面上太多造型雷同而留不下任何印象的耳机,一加金耳可谓极富视觉辨识度,其原创的设计感和工匠气质展露无遗。
据说,2014年11月一加金耳正式立项启动,立项之初,刘作虎就对金耳的外观要求很高,前期一加金耳的设计师和许多供应商提供的ID设计都被否决了,前后长达3个月,打了30多个样的版本,无一例外都被否掉了。最后终于找到了独特的管风琴金属构造外观,但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两根金属管太重,长时间佩戴太累。于是就将双金属管掏空,给耳机减重。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虽然最早掏空一加金耳的双金属管是为了减轻重量,但却对音质带来了极大的帮助。这两根金属管在掏空之后不仅能起到装饰的作用,还成为了多重声腔的一部分。在此前,双管的走线是打胶封死的,后来Pete请来一个声学专家,把双管与后腔连接的口径放大,让腔体的延伸,像一个喇叭,使得低音的量和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听感更好,一加为此申请了一个专利--双阻尼技术。耳机的低音主要是靠腔体调试出来,让低频的耦合,所以低音更出色。这一设计成为一加金耳最独特的部分。但由于双管掏空工艺难度大,业界之前也并未有过这种工艺,3-4个月的时间一加走访了很多厂商,无数次打样都不尽人意,甚至连声学专家都跟Pete说,工艺达不到,这个项目可以放弃了。但最终一加找到了一家为瑞士手表加工精密部件的供应商,做成了现在的一加金耳。
设计实用、配置高端、品质确实不将就
据官方介绍,一加金耳采用顶级PEI振膜,选用更轻、更薄的PEI振膜,更有张力和韧度。降低失真,多次振动不变形,带来更好的音质表现。日本进口铜包铝线圈更轻,瞬态响应更快,高频的解析力更好,使得一加金耳的音色表现更出色。相较于市面上廉价易得的9mm单元,一加金耳采用的是昂贵而少见的11mm大腔体,我们知道,大单元所需空间更大,便携式的耳机单元大小受ID设计限制,9mm单元是行业通用,是通配很多的公模,容易采购,也很便宜。但本着不将就的精神,一加挑战了成本更高的大单元,11mm大单元对振膜驱动的控制力更好,音域更广、频宽更大、伸长更宽,音质表现也更加稳定出色。由于大单元让耳机的调音要求更高,一加为此还专程从美国请了一位声学专家全程参与一加金耳的调音。
一加金耳拥有独特的三重音腔(前腔、后腔、管风琴音腔)),将双管掏空,不仅不影响美观,还减轻耳机负重,管风琴音腔(双音柱)增强了声腔的容径,增加了声音的空间,充当一个导向管的作用,增加了声音的厚度。低音的耦合更好,一加对此申请了专利。一加金耳设计为110dB高灵敏度,灵敏度越高、阻抗越小,耳机越容易出声、越容易驱动。因此在手机、MP3上也能推得相当好。值得一提的是,一加金耳使用了编织线材,降低了听诊器效应,相当实用贴心。
音质表现有点出乎意料
不少发烧友包括笔者,在平时的使用中,为了便捷往往就是在在手机上听听MP3,挑剔一些的也就听听无损格式,音源往往没有发烧的条件,对耳机不能太过认真,聊胜于无罢了。但是当这副一加金耳就只用手机当音源,塞入耳朵的时候,声音出乎意料的“亮耳”,中低音较为突出,在例行试听的曲目中,蔡琴《渡口》开头的鼓点左右轻重清晰可辩,低频下沉充份、厚实、饱满,总体来说三频均衡,但调音倾向上中低音音质更突出。
得益于双金属管形成的多重声腔,在试听笔者偏爱的张靓颖《画心2》时,背景配乐的混响、声场、人声的清凉透亮,多重层次表现得相当好,低中高各部分频率都很明确的听到和辨别,低频的共振腔体带来的现场感很强,中频响度适中,高频未能去到很高,但不破不刺耳,稍微带一点温润感。
一加的品质向来有保证,一加金耳成功延续了一加“不将就”的精神,从外观设计、工艺品控、音质表现等方面都不失为一款诚意之作。
免责声明: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伙伴供稿和第三方自媒体作者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本网站将尽力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但不保证有关资料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中的网页或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应及时向本网站提出书面权利通知或不实情况说明,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或不实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联系相关文章源头核实,沟通删除相关内容或断开相关链接。